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李阿姨双眼全盲,女儿也罹患癌症。为了能给家里减轻负担,2015年,她加入了朋友推荐的所谓“以房养老”项目,与一个名叫广艳彬的人签订了房屋抵押合同。对方许诺,抵押房产后每月会收到一笔养老金。由于李阿姨看不到,她是在业务员指示下签的合同,合同内容是什么,李阿姨并不清楚。“直到我到他们公司,发现早已经人去楼空,才知道出事了。”事发后,李阿姨不但没有拿到养老金,而且房子还被第三方转卖。(看看新闻7月18日) 李阿姨这样的遭遇,近年来并不少见,一些老年人误入了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骗局和陷阱。2016年,北京王女士的母亲一套位于海淀区市场价值690万元的房子被以1000元的价格转卖。据今年4月9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发布的《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李阿姨所遭遇的“以房养老”骗局实际上是“套路贷”的一个品种。而对照国家“以房养老”政策和保险机构推出的“以房养老”保险产品,李阿姨被推荐的项目跟真正的“以房养老”政策毫无关系。 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近年频现老年人误入“以房养老”骗局的情况,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这是一种“坑老型”诈骗,与保健品欺诈的套路极为相似。比如,摸准了老人防范意识淡薄又需要关怀的心理,借冠冕堂皇之由,以“贴心关爱”的招数接近老人,然后顺势而为邀请、组织老年人参加免费活动,施以小恩小惠的同时,安排“金牌讲师”忽悠老人……“以房养老”骗局实际上是正在形成的“坑老产业”的一部分。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有针对性地打击“以房养老”诈骗行为,更要在保护老年群体权益,使之与各种“坑老”活动有效隔离方面做足功课。 其二,有关方面疏于监管、失职渎职,甚至一些公职人员成为骗子的合伙人、保护伞,结果是,骗子伪装得更好,老人们则更容易入坑。 “广艳彬案”发生后,今年2月,北京市朝阳检察院批捕了两个公证处的12名公证员,检方指控这些公证员在“套路贷”案件中有和诈骗方串通的嫌疑。本该代表着国家公信的公证处,居然为骗子大开绿灯、帮其设套。 曾有一位陷入中安民生“以房养老”骗局的大学教授给媒体写信,曝光骗局背后有“官方扶持”。澎湃记者搜索发现,当时相关报道称:“中安民生养老一站式服务大厅是由公募基金会提供政策指导和政府资源整合,由中安民生建设及运营,双方共同发起成立……”而就是这个平台,在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等地,让无数老人面临钱房两空的困境。与骗子串通的公证员被绳之以法,助纣为虐的那些关联人员是否也应接受问责? 而更需关注的是,一边是“以房养老”骗局套牢众多老人,一边是正规“以房养老”保险产品销售冷清的分裂怪象。据看看新闻报道,自2014年6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5年中全国范围内承保仅134户,引发舆论感叹,“李逵”干不过“李鬼”。 业内专家分析,问题主要出现在供给侧。开发这种产品的保险公司对房产价值是否会大幅波动持怀疑观望态度,而很多保险公司之所以不敢卖这种产品,是因为看不透未来——万一房子跌价呢? 对于当前频发的“以房养老”骗局,笔者认为,应以行政监管、司法打击加基层发力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应对。着力点应当下沉到社区层面,社区组织在针对老年群体的宣传、组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以社区组织介入这种“良币”驱逐专坑老年人的“劣币”,应成为破解“以房养老”型“套路贷”以及所有“坑老”骗局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