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成留守儿童监管“真空期” “暑期到了,原来在学校寄宿的几个孙子和孙女都回到了家中,但父母都出门打工了,家里只有年近七旬的老人,又要照顾孩子,又要打理家务和农活,能帮孩子做好饭就不错了,其他的难免顾及不过来,安全问题,只能由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可孩子生性调皮,活泼好动,家门口的小池塘、家中的电器、开水等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隐患。”在采访中,很多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区,当地负责人都有类似的担心。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已经较之前有了明显好转,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保护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但暑期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放假期间,孩子主要由祖辈照顾,或者干脆由孩子自己“当家”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保护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安全,成为暑期的“头等大事”。以宁夏为例,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政府组织及自发的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地区劳动力的重要就业及脱贫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虽然有助于家庭增收,但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有效的监护和照料。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家的孩子就是我们在照顾,小儿子家的孩子由他们两口子在照顾。老大家的兄妹俩天天打架,老二家的孩子就很乖巧。”说起自己的几个孙辈,银川市良田镇和顺新村的虎志远感受最深。 虎志远的大儿子前几年和媳妇离了婚后就将孩子托付给父母,外出打工。“我们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能做到的,也就是给孩子做做饭,其他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虎志远说,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大儿子可以经常回家。 截至2017年6月底,宁夏农村留守儿童4693人,其中,委托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有4501人, “隔代看护”成为留守儿童看护模式的主流。不久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和宁夏大学对宁夏全区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种隔代看护存在三大问题:第一是看护人文化程度偏低,第二是大部分看护人年龄较大,第三是看护人的身体状况欠佳。 “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看,隔代看护导致孩子在安全上监管不足、学习上缺乏有效辅导,此外,老人不同程度存在对儿童的教育方式、行为约束、关爱疏导等能力不足和方法不当的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马玲介绍。 “儿童之家”解决最后一公里 短期内父母出门务工、家中老人看守的现状难以改变,留守儿童的暑期和长期监管,只能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起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各地都在探索通过“儿童之家”和“三留守”关爱行动督导员等举措,力图解决关爱留守儿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8月3日下午两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固原市原州区杨郎村,还在放暑假的小雨(化名)、瑶瑶(化名)姐妹俩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一起出门。跟以往上学不同的是,这次的目的地是村支部委员会大院。这个本该只有开全村大会才会热闹的地方,现在经常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 小雨和瑶瑶是一对留守儿童,妹妹瑶瑶出生后不久,父母便去外地打工,姐妹俩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我爸爸妈妈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只有他们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才能联系到。今年暑假,村上的叔叔阿姨带我们来到了这里。这里不仅有跟学校一样多的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图书室还有好多书可以免费看呢!” 小雨口中的“这里”指的是宁夏政府投资在杨郎村新建的“儿童之家”。“我们村附近有几个河坝,每年暑假都有一些不听爷爷奶奶话的调皮孩子结伴去那里玩,一个闪失就容易出大事。”在杨郎村支部书记曹辉看来,村里24名留守儿童的“假期安全”是建立儿童之家的初衷。 “2016年,我区投资了140万元,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建立了2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系点,在此基础上,2017年,自治区政府将儿童之家建设列入了民生实事,投入1000万元,在农村社区建设了200个儿童之家。”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武俊华说。 曹辉介绍,根据全区儿童之家的建设要求,民政厅划拨专项经费为儿童之家购置了电视、电脑及各类文体用品,村上不仅为儿童之家提供场地,还配套了专门的阅览室、电教室、体育广场,并建立了儿童心理辅导中心,派专业老师为有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孩子排忧解难,保证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刚来活动中心在墙角边抠手指,到现在可以和新来的志愿者主动打招呼;从怯懦自卑到现在可以站在村民面前唱歌跳舞……儿童之家不仅仅是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还是一个成长与交流的大平台。”曹辉高兴地表示。 规范儿童之家建设的管理办法也进一步出台,要求做到硬件建设“五有”:有活动场地,有仪器设备,有文体器材,有宣传阵地,有特色项目;软件建设“五全”:机构健全、制度齐全、计划周全、队伍健全、资料齐全。并尝试通过第三方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服务标准化建设和科学评估体系。 为了使留守儿童相关工作进展顺利,2017年,自治区政府还出资800多万元,为全区2252个行政村各配备了一名“三留守”关爱行动督导员,督导员每人每年补助3600元。西吉县新庄村袁桂清,便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天气干旱,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村里28名留守儿童,我都要格外留意。”25岁的袁桂清今年4月份当上“三留守”关爱行动督导员。“我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将所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拉到群里,方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只要群里的父母喊上一声,我就会在闲暇的时候找到孩子让他们视频聊天。我发现可以视频聊天后,孩子和父母明显变得亲近了,孩子也变得活泼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村里会计的工作外,袁桂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村上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做初步了解,碰到生活困难或特殊儿童会更加关注,并且定期会将这些信息汇总上报。在基层民政专干看来,这份工作意义重大:“能够让我们实时掌握各种数据和动态,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社会合力方为治本之策 今年暑假到来之前,曹辉在覆盖全村每户人家的杨郎村全体村民群里发出了一条召集信息:“村上在暑假期间决定为本村儿童开办课程辅导,望本村在校大学生有意者和村上联系。”消息一发出,就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积极回应。 “你看,不到一个小时,已经有六七个大学生报名了。”曹辉拿出手机一边给记者翻阅一边说道。通过这个简单快速的办法,儿童之家最终召集了8名本村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也都承诺每年寒暑假会回家乡为孩子们辅导。 在武俊华看来,解决留守儿童“空心”问题,两个合力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家长们自身的力量。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家长觉得政府关爱留守儿童就是帮助他们养孩子,我们要求督导员入户与每一家的监护人签订责任书,就是要告知家长们,没有什么能够代替父母对孩子的爱,作为监护人,是权利,更意味着责任。其次,是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关爱留守儿童,涉及教育、卫生、民政等多个系统,群策群力,方能事半功倍。” 固原市民政局局长马晓华举例道,不久前,西工大航天科普志愿者走进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等地,开展“大手拉小手·关爱留守儿童航天科普知识活动”,让山区里的留守儿童看到了飞机、航空器等等新科技,还认识了宇宙的秘密,真正开阔了视野。 在之前的抽样调查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王卫东教授和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罗强强教授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在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监护人、与父母的联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爱、社会行为和心理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隐患”。他们认为 “儿童之家”与配备“三留守”关爱行动督导员的经验,对于当前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隐患”发挥了重大作用。 如何进一步调动社会积极性,从而形成全面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合力,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开展慈善捐助、实施公益项目、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同时,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留守儿童服务的制度,从承接主体、服务方式、结案评估等方面进行规范,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这些孩子提供关爱照料、心理疏导、监护干预指导等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安全无虞、生活无忧。对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各级部门要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精准扶贫”清单中,以农村创业就业培训为契机,以农村电商发展为平台,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从而真正为留守儿童织就一张安全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