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若我们回望2018,也许还会记得: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 至少这几日,因疫苗之殇,国人的痛楚和悲伤,那么真实,那么深切。 很多时候,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事,在“出离愤怒”中,我们呼喊“救救孩子”; 在“出离愤怒”中,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失望地怀疑地,一遍遍追问: “这个世界会好吗?” 会吗? 五年,十年,二十年后,我们的孩子,能天真地,开阔地,安全地长大吗? 这问题这么沉重,渺小如芥籽的你我,不知道。 还记得多年以前吗?
孙志刚 2003年,他27岁,是一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服装设计师。 3月17日晚上,行走在广州街头的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被带到黄村街派出所。 3月18日他被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3月20日,孙志刚死在救治站内。 救治站的护理记录上简单写着死因:“脑血管意外、心脏病突发”。 可是,他的亲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这个结论。 大年初六他才刚离开家,还踌躇满志的说,要好好回报父母,回报为供他念书而很早辍学的弟弟。 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 更是因为,孙志刚遍体鳞伤的尸体。 那每一道伤痕都在对他们无声的哀诉:我不是那样死的。 孙志刚的亲人开始一个个部门去求告,一遍遍去申诉,然后,一遍遍的失望,绝望。 4月的一天,王雷——《南方都市报》的热线记者,从同事陈峰那里第一次听到孙志刚这个名字。 陈锋要出差,就让王雷先盯一下。 采访调查的过程,百折千回,暂不赘言于此。 有雷霆万钧之力的是,王雷和陈锋触摸到了更骇人的真相: 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在2002年10月份死亡16人,11月份死亡15人,12月份死亡15人,2003年1月份20天内死亡12人。 王雷清晰的记得,当他和陈锋从收容站出来,再看到墙上密密麻麻的寻人启事,一层又一层。 上面是一个个沉默的名字。 顿时,“一股寒意从后背升起”。 他们再也无法安坐,连夜就把稿子写出来了:《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可是稿子能不能发,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因这个事件不光关系到收容机构,还牵涉到当地政府,公安和卫生系统等等,所以,稿子若是发表,将会是“一切皆有可能”。 但他们的上司,分管副总编杨斌(现网易副总编)看了文章后,只说了一个字:做。 如巨石投入湖面。 第二天,热线部同事对他说,一个早上接了约两千个电话! 很多人来电都说起被收容的经历,其中有广州的一个老板,说他曾四次被收容。 网上,某大型门户网站,每刷新一次页面,评论就多几千条。 然后, 2003年5月14日,三名法学博士俞江、腾彪、许志永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与中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应予以撤销。 5月23日,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5位著名法学家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 继而, 6月20日,根据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明确接受救助必须自愿。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除。 2003年12月18日,孙志刚的葬礼在他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陶店乡幸福村举行,致他死亡的有关人员均已受到惩处。 然而,气氛依然也没有办法不凄冷悲抑。 孙志刚的墓志铭上这样写到: 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生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下面写着立碑人:诚心,诚意。 那是他的父亲为尚没有出世的孙辈取得名字,有无名的花瓣静静洒落在他的墓碑上。 十年之后,《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王銮锋对孙志刚的父亲做了回访。 2006年王銮锋转行学新闻,就是因为看了王雷、陈锋对孙志刚案件的报道。 他对孙志刚的父亲说,他觉得孙志刚,幸,又不幸。忠实读者,加博士微信neican44朋友圈更精彩!已经加了其他微信的,别再加了! 他解释: 不幸的是,一个贫家子弟在美好人生刚刚展露曙光之时猝然死于收容制度。 幸运的是,那是发生在十年前。 一家有担当的媒体写出一篇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报道。 如在当下,即使见报也会淹没在网络海量的信息中,众声喧哗,更多超越底线的事件在争相上演,受众已经麻木。 这终究只会沦为单个家庭的悲催故事。” 是的,很多时候,良知、正义、合理、合法的到来更为艰难,更为漫长。 1996年4月9日,在呼和浩特第一毛纺厂家属区公厕内,一女子被强奸杀害,报案人呼格吉勒图很快被认定是凶手。
年轻的呼格吉勒图 1996年5月23日,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 呼格吉勒图不服,提出上诉。但被驳回。 1996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在殡仪馆整容的时候,他的右眼怎么也闭不上。 2005年10月23日,一名叫赵志红的案犯落网,他交代,他是毛纺厂女厕女尸案的凶手。 但之后,呼格吉勒图依然迟迟得不到平冤昭雪。 汤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写了一份内参报道了这个案子,之后,整整九年时间, 他一直不懈的为此事奔走呼号。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汤 计 62岁,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编委、政文部主任、高级记者。 他是呼格吉勒图案最早报道者。 将此案由幕后推向前台,并推动该案最终平反。 2006年12月,一个警察找到他,给他看了工作证,把一份文件交给他,然后掉头就走。 那份文件是赵志红所写《偿命申请书》的复印件,这个警察担心申请书到不了高层,或者丢失,一定要亲手交给他。 2011年清明节,汤计组织分社电视记者邹俭朴、林超做了一档电视“新华视点”《十五年冤案为何难昭雪》,这期电视专题片,一经上网迅速激起波澜。 之后凤凰卫视等媒体的介入使呼格吉勒图案在网上成为沸点。 汤计在舆情达到顶点的时候,发出了第五篇情况反映。 反映了案件的基本情况和最新进展,还反映了媒体对此案的集体发声以及网络上的相关舆情。 2014年12月,呼格吉勒图强奸杀人案终于再审宣判。 沉冤18年的呼格吉勒图被宣判无罪,公检法27名办案人员被追责。 然而,在人们长吁一口气的同时,还有挥之不去的愤懑: 这份追责名单上的人员,没有一个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行政化的,办案子的法官、检察官对案件没有决定权,而是要报上级领导层层审批、集体决定。 层层浪花又一次次掀起……. 然后,2015年1月6日,人民法院报编辑部评选了2014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 呼格案被列入第一位。 2015年3月24日下午,中国的司法改革推出了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司法责任制,短短五个字,直指要害。 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2015年2月,《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通过。 2016年6月27日,《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审议通过,这标志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还有很多。 聂树斌案和呼格吉勒图非常相似,但因涉案人员级别非常之高,伸冤之路更是艰难异常。 在长达22年的征战中,也闪耀着一个人的名字,马云龙。
马云龙 因为对聂树斌案的报道,他被《大河报》免职。 之后,他到《河南商报》任总顾问,依然不肯放弃这个事件,和内心良知。 《河南商报》只是一个区域小报,马云龙为了扩大影响,让通联编辑发给全国一百多家报纸,同时附上八个字: 不收稿费,欢迎转载。 可这也还远远不够,22年里,马云龙说,光是报道案件的记者就换了三代人。 李树亭律师因为聂树斌案迟迟没有进展而深感绝望,甚至一度有出家的想法。 2016年底,聂树斌终于终于平冤昭雪。 “我儿子连鸡都不敢杀,怎么会杀人呢?警察肯定是弄错了……” 这句话,他母亲张焕枝说了20多年。 如今,终于有人信了。 他的父亲抱着聂树斌的遗像,嚎啕大哭: “儿子,现在你安息吧,不要再天天晚上给我托梦了。” 老人执意要给马云龙跪下。 是的,马云龙,和他并肩作战的每一个人,聂家人都不当忘,不能忘。 还有很多人,挽救了更多人的性命。 2003年的非典中,蒋彦永、钟南山,在满天的辟谣声中,向全国人民揭露了北京非典疫情的真相。 还有,那一年,你还记得,在那些全副武装,冒死抢救病患的医务工作者中,还有,同样勇敢直入现场的报道者们的身影。 ◔ 2008 年 9 月 11 日《东方早报》,简光洲发表了《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 他不惧巨大压力,第一次明确点了三鹿的名字,由此展开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的大事件。 2010年,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山西疫苗乱象调查》。 ◔ 2013年,摄影家郭现中的作品《疫苗之殇》。 今年,揭露假疫苗事件的长生生物老员工,报道这一事件的杜涛等等,你我知道,这个名单有多长。 是的,他们没有一个人走的道路不艰难不漫长,他们用心血写就的文章很多也被删了,他们有的离开了原来的岗位,有的甚至历经劫波,等等。 可是,不是吗? 毕竟曾有他们不畏地为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挺身而出,奔走,呼喊。 他们有的疲惫了,但有的还在坚持。 也总有那,身影寂寥却又坚定的人,跟上来。 告诉我,在这些事件和名字中,除了艰难,你还看到了什么? 改变,不是吗? 因为王雷、陈锋们,我们可以自由地行走在每个城市的街头。
因为汤计,马云龙们,司法建设进一步完善。 对了,你知道吗? 2013年汤计还首倡发起“汤计人道传播基金”,传播和表彰为人道公益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从业人员和优秀新闻作品,救助因采写新闻报道等因公负伤致残或陷入困境的记者或媒体从业人员。 因为蒋彦永,钟南山们,出台修订了紧急疫情的相关法律。 因为简光洲、王克勤、吴雷们······ 你注意到刚刚发布的消息了吗? “公安机关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冻干人用狂犬疫苗涉嫌违法犯罪立案调查”。 你还看到了什么?忠实读者,加博士微信neican44朋友圈更精彩!已经加了其他微信的,别再加了! 他们的奔走呼吁不管有多么艰难,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在真正的孤军奋战。 在这些事件,很多人没有名字,他们只不过是在那些勇士们发声的时候,没有嘲笑,没有冷漠旁观,而是表达了自己真诚的同情,愤怒,和支持。 这种个人的卑微的同情与愤怒,看起来那么无助无力,但是当点点善念汇聚起来,它让原本陌生疏离的我们靠的如此之近。 它成为了何等巨大的力量,让良知打动良知,让善良传递善良,让政府来俯耳垂听人世悲声。 而改变,也就由此发生。 这个世界,依然还会有冤案,还会有超出想象力的罪恶,制度和法律也依然还有漏洞。 这个民族背负的沉重历史,走过的路,荣耀与问题并存的现状,注定了,若想光明,良善,正义比太阳还光辉,所要走的路之艰难之漫长,或许也会超乎我们想象。 但是,也请你相信,在你真诚表达愤怒的时,你尚未看到的改变已经悄然发生。 当你对那些素不相识之人的伤痕投向温暖的目光时,不断蔓延的善意之光已经在一点点驱散罪恶之火。 在不放弃的良知和关怀中,在善良、良知、关怀越来越有力量的过程中,我们,或许是后代,终会有一天在历历晴川之下,驶往那太平之洋。 哪怕很艰难,很漫长。 这个世界会好吗?
在我周围,有不少朋友,很多年里,一直在做公益,慈善,无论严寒还是酷暑。 我相信,你,和你的身边,也总有很多这样的人,年长的,年轻的,都有着认真的晶亮眼睛的人。 他们点点汇聚的目光一定会凝成云上的太阳。 “云上太阳”,无论是在阴暗的幽谷,还是小雨洒在脸上。 它总不改变。 善意多一点,恶行就会少一点。 请无论如何,都依然有着善意的,认真的晶亮的眼睛,和心灵。 请看清这个世界,依然爱它。 借用《深度调查行业的兴衰》上的一句话: 谨以此文,致敬那些曾为我们挺身而出的人,无论你们现在在哪里。 也谨以此文,你我共警醒: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