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30日,在河南省鹤壁市西顶小镇召开的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九届年会上,来自豫东宁陵的河南省作家马东旭被授予首届优秀成果奖。
马东旭,为河南省宁陵县黄岗镇人,八零后作家。十多年来,痴迷于诗歌创作,先后创作出大量优秀诗作500多篇,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诗作《申家沟》《拉面功夫》《记住乡愁》《钓鱼台》《由石头到铁》《南疆笔记》等诗歌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诗刊》《青年文学》《文学报》《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时代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多篇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当代散文诗百家精品赏读》等数十种选本,部分诗作被美、加、澳、菲、泰、越、印尼等国外华文报刊转载。 诗歌评论家潘志远曾评述马东旭的作品说:青年散文诗人马东旭,在当下国内散文诗界是你可以绕过,但绝对不可忽略的一位。他有着超越同时代青年诗人的高旷眼界、宽广胸怀和深植传统的底蕴。他的散文诗语言成熟、简洁、断裂、经典,充满古诗跳跃的张力和美感。马东旭的思路开阔、选材广泛,特别是有关豫东大平原和家乡申家沟系列题材的作品,是那样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现场也有磁场,且不时窜出悲悯和神性,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马东旭年轻而又异乎寻常的老辣与成熟;他出道时间不长,而又出类拔萃,声名鹊起;他的文字貌似平淡,而又深涵功力和古蕴……这些,或者还有其他,共同成就了一个熠熠发光的青年散文诗人及形象。 河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王幅明这样评介马东旭的《申家沟》诗作。申家沟令我们想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徐俊国的“鹅塘村”等作家的文学符号。它们之中应该存在着某种相通的东西,但又各有差异。它是真实的,又是虚构的,有着神秘的魅力。它既是一个地理性的文学坐标,更是一个精神密码。作为真实的申家沟,它是作者故乡附近的一条水沟,可作为作者故乡的代称;作为虚构的申家沟,它是一个意象,承载了乡土豫东的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神性的特殊内涵,是诗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马东旭的语言简洁、干练、飘逸,极富诗性和美感。诗人极言家乡之美,又直面生活中的苦与痛,写出了豫东特有的民风民情,也写出了深受儒释道浸润的民族性格,痛并快乐着的看似矛盾的生活本质。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说:马东旭的诗更多来自于与现实的叩问和对话之中,他笔下的故乡人世和异乡路上的城市景观都沾染上了咸涩的味道。这些由故乡组成简洁而有力的木板画,黑色与白色成为这方空间的主导,时间的锈迹正在人生的锉刀石上蔓延。
评论家郝栩甲在评论马东旭《大军南下》诗作时这样写道:马东旭将柔弱的“十七岁的妹妹”置身于“黑暗”、“疼痛”、“消瘦”这些孤独无助的词语中,毫不留情地将生活的残忍暴露在诗行里。但诗人却在诗行末尾维护人在苦难面前的尊严:“妹妹,你是一株在乡下修行十七年的麦子/遇到病菌,妖魔时,你要呈现彻底的锋芒,或毒”。这种立意在反抗的勇气,让生命直面惨淡的人生,让亲情化作带血的锋芒,为“妹妹”的人生保驾护航。生命的尊严在这里奏响了铿锵的进行曲。 作者简介: 王一川,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编辑、记者。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法制文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等。曾为人民日报通讯员、河南日报专职通讯员。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党的生活、中华儿女、河南日报、鸭绿江、参花、百花园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及新闻作品2000多篇,累计800余万字,出版综合系列文集《风筝》二部。创作的诗歌《落叶》被收录《中国当代新诗人作品精选》一书。人物通讯《满腔热情写春秋》被中国文化档案馆收藏。散文《爸爸,用电磁炉要小心》荣获共青团河南省委举办的“我心中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活动”二等奖。新闻《郑州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受欢迎患重大疾病最高报销35万元》获中国人寿集团2013年度优秀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摄影作品《保险●大爱》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平安杯"摄影大赛一等奖。从事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以来,共获国家、省、市各类证书、奖杯、奖章与奖牌共计169枚(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