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从事农业25年,成立合作社12年,47岁的张亚利最近又创业了。疫情期间,她带着合作社再度创业,把平价蔬果送进几十个社区,帮农民义务卖蔬果,带领245户注册农户、35名员工的合作社稳定增收。
在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一处蔬菜育苗棚内,张亚利一边照料菜苗,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灵芝、那是菇类,这片是专供儿童体验农业技术的栽培区。”47岁的张亚利是北京龙湾巧嫂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8年,她带领本村妇女成立合作社,种植蔬菜水果。到现在,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社,2019年,社员户均增收2600元。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合作社致富的脚步,有些村民的蔬菜面临没有销路的风险。张亚利告诉记者,正当她心急如焚时,此前联系过的一些街道主动打电话反映社区居民面临买菜难题。
“咱又不能光帮这个不帮那个,干脆就都做起来。”张亚利说,得知社区面临的问题后,她连夜打电话和店员商量对策,为减少人员聚集,决定把菜点对点送到社区门口,有一单送一单,有两单送两单。“送一单就是帮助一家人解决买菜难题。”张亚利说。
位于顺义区胜利街道的“巧嫂”直营店疫情期间从未关门。每天早晨5点,店员都会把菜送到社区门口。附近居民反映“巧嫂”送的菜不仅新鲜,价格还便宜。
“刚开始只有6个社区,后来发展到了25个社区。”张亚利说,起初团队人手紧缺,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两名员工可以上岗;配送中他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居家隔离人员需要扔垃圾,社区老人需要采购商品。他们克服困难咬牙坚持了下来,还成了社区的“跑腿”服务员。
从种菜卖菜到“宅配”,张亚利摸索出了都市农业电商的“创业经”。一位合作社社员告诉记者,当年村里流行创办合作社,张亚利带头号召村里留守妇女成立合作社。农忙时一些留守妇女家庭缺劳力,她就带着社里的妇女去“支援”……“她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社员们说。
“好马追不上青菜行。”顺义区龙湾屯镇张中坞村村委书记李得全说,村里150多亩菜地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往年大葱、菜花、生菜都不愁销。疫情期间,正赶上村里的生菜成熟,受物流影响,一时间4万多斤生菜找不到销路。他找到了张亚利,希望帮忙卖菜。
“当时村民都在亏本卖。”张亚利说,她长年从事农业,熟悉蔬菜的成本价。“这忙一定得帮!起码让农民把菜籽钱赚回来。”
生菜、线椒、苹果……疫情期间,张亚利整合渠道资源,通过合作社、电商、朋友圈、社区群、直营店推广,采取社区直送、菜地直营、拓宽货源、低利保价等方式,帮助合作社外的周围村民卖出29万斤蔬菜水果。
“现在直营店的销售额增长了两倍多,最多时一天卖7000多元。”张亚利说,“靠种菜卖菜”稳住了收入,但是要增收还是要靠“服务业+农业”。“今年我们还招了两名大学生做循环农田和园艺,希望能够培养后继力量,在都市现代农业道路上不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