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征,养老保障供给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等现象。《2017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为60.8,整体处于“基本水平”区间的下限位置。专家表示,指数基本符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未来进一步提升空间仍然巨大。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短板 商业养老保险将弥补不足
据了解,养老储备是指个人职工层面上针对养老需求做的各种未来获得的权益,现金流和退休时具有变现能力的资产。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设计,职工退休前的养老积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尽可能连续足额缴费;二是选择福利保障比较健全的企业就业,并参加企业年金或其他企业发起的养老金计划、商业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三是个人购买各种商业保险计划或储备其他资产,弥补养老储备的不足。
据专家分析,2017年养老储备指数相较于2015年提高了1.1,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障范围的扩大。就社会和个人保障方面而言,缺口仍然存在。因此,对于职工个人而言,通过购买各种商业保险计划、个人养老保险产品或储备其他资产来增加自我养老保障是必然选择。
面对我国养老保障发展的问题,保监会人身险部主任袁序成对记者表示,养老保障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已实现制度的全覆盖,但受到企业缴费能力和财力的限制,替代率水平难以再提高,存在保障水平缺口。以企业年金为主的第二支柱仅仅覆盖了0.35%的企业,其主要是央企、国企职工,大量中小职工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等新型就业人员难以参与其中,存在覆盖面的短板。
那么,如何解决养老保障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呢?对此,平安养老险总经理甘为民表示,近年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已经指明了方向,我国要构建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增加民众养老资金来源对基本养老保险形成有效的补充。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确保商业养老险活到老领到老
对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这一问题,袁序成认为,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做法,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他举例道:“比如美国的税收制度,资本市场,社会文化,民族特性等与我国有很打不通,美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和第二支柱企业养老金非常发达,特别是第二支柱企业养老金战斗了63%,为公共养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资金很大比例来源于企业养老金在职工退休时,离职时账户资金的转入,是分享了二支柱的发展成果,这与我国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背景完全不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任何发达国家的形式,要走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百姓的养命钱,确保其资金安全是首要任务。袁序成表示,目前,我国的一二支柱都由企业统一组织,以企业缴费为主,个人缴费为辅,特别是企业年金,个人交付的比例较少,并且一二支柱背后分别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作为支撑,而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第三支柱,完全是个人自主参加,自愿缴费,自我积累,个人完全是用自己的钱为养老储备。因此,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更追求稳定有保证的收益。
这一判断与报告中的调查结论相适应。《报告》显示,超过53.3%的职工会选择收益保底性产品,42.4%的职工会选择固定性产品,说明员工对安全性要求是排在第一位的。
袁序成还提到,要构建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要长期锁定,终身领取,通过制度安排和基本养老形成优势互补。产品设计上,要坚持终身领取,不能一次性领完或短期内领完,确保活到老领到老。
此外,还要建立个人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个人主动积累养老资金。他提到,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通过基于个人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个人简历商业养老保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税收有减税和免税还有财政补贴,目前我国在起步阶段计划推出的是税收递延政策,未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和个人投资者的推进,建议在税收递延的基础上研究增加免税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更好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
据了解,商业养老保险有着较强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具有长期锁定,终身领取,精算平衡等特点。在领取期,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提供退休后的养老金终身发放服务,解决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后的长期养老问题。从商业养老保险的运行和监管来看,商业养老保险是以企业形式运作,用严格的监管和责任准备金提取要求,有保障兜底,以确保被保险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此,袁序成表示,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这是回归保险行业本源的本质要求,也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民众养老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