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真生活消费网讯 简真)在河南省宁陵县乔楼乡和相邻的几个乡镇,说起渔网加工这行业,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王娜娜,并且都会竖起大拇指!正是她,勤学苦干,引进渔网加工技术,给当地2000多位村民一个挣钱的门路,使本来无事可做的乡邻有活干,有钱挣。
远嫁他乡,不甘穷困娘家学技术
35岁的王娜娜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的农村。初中毕业后,她便随人到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打工中,她和来自河南宁陵县乔楼乡三张村的青年小伙张军师相识相爱。相恋一年之后,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王娜娜和张军师就没再出去打工,在宁陵县农村老家务农。
王娜娜嫁到张军师家时,张家非常贫穷,一家人就靠几亩农田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因为手里时长缺钱,张军师很烦恼,时常酒后发脾气,两人吵架拌嘴就像家常便饭。
夫妻的不睦让王娜娜暗自伤心流泪,陷入无尽的烦闷中。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王娜娜经过认真思索,找到了他们整日争吵的结症:农闲时没事可干,关键是手里缺钱。
王娜娜发现,不单单她和丈夫,村里很多夫妻都因为找不到挣钱门路,手头拮据而争吵。许多老年人、妇女没事干就打牌,经常因此闹矛盾。王娜娜想,能不能找到一种在家就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活呢?经过一番筛选,她选中了渔网加工这个行业。在 她娘家商水县,有200多个渔网加工点,生意非常红火,而且工序简单,老少皆宜。选定行业后,王娜娜说服丈夫张军师,跟她一起回娘家,边给人打工边学习。
返乡创业,领活干的乡亲像赶集
2015年2月份,王娜娜觉得已经掌握了渔网加工技术,决定和丈夫张军师返回宁陵县乔楼乡三张村创业。投资一个渔网加工厂,设备、原料加上流动资金,没有几十万元根本开不了张。王娜娜家没钱,他们就从给人加工半成品开始,少赚一些,积累资本。
半成品渔网领回来后,他们自己干,也分给村里人干。让王娜娜没想到的是,加工渔网的活受到乡亲们的青睐,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过来领活干,她家门前的街上经常像逢集一般,人潮涌动。
王娜娜说,加工渔网的生意一开始就火爆,一天能发走一万多张网。乡亲们少的一天挣20、30元,多的一天可以挣近百元。她家一个月下来也有不菲的收入。
乡亲们的热情让王娜娜更加坚定了办厂的信心。一年之后,她把所有赚得的钱全部投进去,创办了自家的“军师地笼加工厂”。厂子成立后,丈夫负责找销路、送货,王娜娜负责生产加工,给乡亲们发活、收活。在夫妻俩齐心协力地运作下,厂子的业务量大增,乔楼乡、王店乡,甚至商丘市附近的农民都来领活干。目前,已有2000多位农民加入到加工渔网的大军中。王娜娜的加工厂客户也遍及湖北、湖南、广东、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十多个省份。
遭遇瓶颈,积极应对毫不气馁
随着领活人员的增加,加工厂的设备、原料和运转成本也相应剧增,唯有扩大工厂规模,才能满足乡亲们领活干的需求。王娜娜把赚得的钱全部投进去,累计已达百万元。
为了回报乡亲,王娜娜规定:凡是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领取渔网加工活干,每个渔网多给2角钱的加工费。乔楼乡及周边乡镇的扶贫村,都有不少村民前来领活。
此外,王娜娜为了让本乡在家务农的妇女农闲时都有活干,有一份收入,自己设立了“巧媳妇工程”,以优惠的准入政策吸引更多的妇女加入到加工渔网的队伍中。
随着渔网加工队伍的壮大,王娜娜追加投资、扩大经营的步伐渐渐跟不上。她遭遇了创业以来的首次瓶颈: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王娜娜跑了多家银行,但都以农村的房产不能抵押为由拒绝贷款。她试着申请扶贫资金,可她不符合扶贫条件。
筹集不到资金,厂子无法扩大经营,领活干的乡亲们却越来越多,有的老年人领不到活竟坐在王娜娜家不走。面对这种局面,王娜娜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但她没有气馁,积极地想办法、找出路,她坚信,只要抱定一颗为乡亲们谋福利的爱心,下定克服困难的决心,就可以走出困境,开辟一片新天地。
王娜娜的状况乔楼乡政府了解后,立即伸出援助之手,答应帮忙协调银行,为她的渔网加工厂申请贷款。
相信不会太久,王娜娜的渔网加工厂定会突破瓶颈,飞速发展,造福更多的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