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不是新鲜词汇,但最近成了“网红”,尤其成了新闻从业者的“热词”。
三个月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就发出博文,公开质疑是谁挖了媒体公信力的墙角。
几天前,山东旗帜鲜明地为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撑腰”:“省级新闻单位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积极、不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
前天,中纪委机关报也发文,明确《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必答题》。
同一天,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考察时强调:支持媒体发挥好监督作用!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地方媒体“干净”了。究竟舆论监督还能不能做,要不要做,困扰了很多媒体同仁。一些地方,阻拦舆论监督的势力总有堂而皇之的理由,甚至动不动上纲上线,跨省抓记者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长此以往,媒体上的稿子都是“一片大好”。
正所谓:“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舆论监督?它是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不可否认,舆论监督往往能揭开一些“遮羞布”,让“老虎”“苍蝇”无所遁形,并推动事件得到公正处理。反过来,如果把负面报道当做舆论监督的全部,认为只有负面报道才是舆论监督,或为负面报道而监督,不惜添油加醋、无限夸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就大大偏离了舆论监督的本意。
甚至有人说,监督报道就是“负面新闻”。
提及“负面新闻”,我有话要说。
我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干过十几年一线调查记者,做过十几年新闻管理工作,一直排斥“负面”一词。 一些人认为,舆论监督传递的是“负能量”,会让人灰心丧气,对社会产生撕裂作用;更有一些人认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对立的、不相容的,甚至是互相抵触的。
我也常常碰到“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争论。
其实,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有些人之所以把舆论监督视为洪水猛兽,看作“负面报道”,是害怕媒体的监督,是污化媒体的监督权力。
谁最怕呢?弄虚作假者怕,暗箱操作者怕,以权谋私者怕,索贿受贿者怕,官商勾结者怕……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事实上,百姓心中的“大不平”,即是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行为。作为扬善挞恶的新闻媒体,必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剑”的角色,借助新闻报道对“恶人之恶”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力求达到好的监督效果。
这样的新闻舆论监督,是负责任的监督,它并不只是一味揭丑、揭黑,也并不仅仅停留于撕裂社会丑恶现象的层面。它既有着良好的动机,又追求最佳的效果。它不是为了赚取眼球和点击率,不会以此为卖点,不借以出恶气、泄私愤、图痛快,更不会借舆论监督之名而行敲诈勒索之实;报道的虽然是负面题材,但不会扩大负面的人和事的不良影响。所以,不能等同于“负面报道”。因为,舆论监督有着崇高的目的: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伸张正义,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它将违背社会公理、道德、法律的人、事、行为置于公众视野之中,意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使之无可遁形。
我记得,2011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省会新闻界新春座谈会上,当时的河南省委主要领导说,“舆论监督不能叫负面报道,而应是正面报道。”
“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出自省委主要领导之口,足见其对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曾经,舆论监督这四个字像一座大山,压得那些满门心思GDP的各级官员喘不过起来,一旦有所谓的舆论监督,就赶紧堵赶紧塞。风风火火,忙来忙去,也只是为了保住头顶乌纱。表面看,这些官员也是在累死累活地工作;实际上,正是舆论监督的好经被普遍念歪的表现。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舆论监督”与“负面报道”等同起来,要树立“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的理念,不要见到记者就如临大敌,“防火防盗防记者”,更没必要“贴身”跟随,明为“协助”采访,实是干扰采访;也不必在媒体中培养“眼线”,在媒体监督之前动用各种关系“灭火”,甚至用金钱、贵重礼品收买记者等……
这些去捂盖子,去和稀泥,甚至欺上瞒下的行为,其结果是失去民意和民心,你的一亩三分地会“越来越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