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公涛
2005年春天,神州大地乍暖还寒,一位英雄的名字却感动了亿万人的心。他就是在飞驰列车前勇救儿童的年轻英雄李学生。
2005年2月20日下午4时50分许,由杭州开往温州的5107次列车开到温州市鹿城区黄龙街道马坑村路段时,4岁女孩彭媛媛和8岁男孩小瞿正在铁轨上玩耍。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两个小孩被吓蒙了。“小朋友,快离开!”刚从集贸市场走过来的一位青年大声呼喊。见孩子没反应,青年来不及思考,扔下手中的塑料袋,向孩子们奔去。袋里的青葱撒了一地。他跑到铁轨中间,右手抓住男孩子的手将他向外甩出去,又转过身奔向小女孩。在场的人们惊呼起来。就在青年纵身抓到女孩的手时,火车呼啸而来,两个人被撞得飞了出去。纵身一跃,定格为永恒。这位青年叫李学生,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中华楼村,在温州打工已近8年。李学生舍生忘死的壮举并不是第一次。1998年,他打工的皮鞋厂发生火灾,是他第一个冲进火海,冒死搬出了生产用的煤气罐;1999年的台风中,在洪水淹没厂房的情况下,又是他率先冲进仓库,抢运原料。而这一次,他再没能回来,再不能和过完春节刚回厂的老乡们吃上热饺子,再不能完成他回乡办厂的未了心愿,再不能见到刚刚来到温州的10岁女儿。
时光飞逝,英雄离开我们已十三年。十三年前的200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对一位河南英雄的壮举作出批示:“李学生的事迹感人至深!李学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广大党员都要向李学生学习,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十三年后,河南英雄依旧层出不穷、灿若星辰,在形成“河南群英现象”和“商丘好人”的同时,更构筑起永不磨灭的时代丰碑。回首过去,一幕幕英雄的事迹在我眼前浮现,一件件英雄的壮举在我脑海萦绕,一桩桩英雄的往事在我心头荡漾。
英雄事迹广为传颂
2005年正月十五早上刚到单位,就接到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的通知,他告诉我温州晚报社一位叫徐海龙的记者打来电话,说我们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有一青年民工李学生,在温州因救两个在铁路上玩耍的儿童而牺牲了,温州媒体已对其英雄事迹进行报道,他安排我去他的家乡采访一下李学生的表现情况。
接到这个任务,我当即约《大河报》商丘记者站的陈海锋一同赶到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刚一进村,就被围拢过来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争先恐后向我们细数李学生在家乡的动人事迹。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我被感动了。返回后写了一篇消息《河南民工,感动温州》,当天就传到了《河南日报·农村版》。第二天,也就是2月24日,该消息就在头版位置刊登。
文章虽然刊发出来了,但我的心里沉甸甸的,眼前仍然不断晃动一个青年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飞身相救孩童的身影。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业绩,让人感动。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作为新闻人,唯有将他的无私、爱民与忠诚传承下去,才不辱没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责和使命。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又来到了包公庙乡中华楼村,通过和父老乡亲细致地座谈、采访,我的心又一次被深深感动了。一张张憨厚朴实的脸,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一件件英雄的往事……在淳朴的老乡面前,我几次动容,决心泪为英雄而流,笔为英雄所执,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心潮澎湃。一种想抒写对英雄崇敬之情的冲动让我彻夜难眠。但我又不敢妄自下笔,英雄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他外出务工8年仅回家4次,在温州生活如何?表现怎样……所有这些,都牵动着我的心。
2月26日早上,我当时任睢阳区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兼任《河南日报农村版》商丘记者站长,按照规定,当即把采访李学生的情况向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辑于为民作了汇报。他对我深入英雄家乡进行采访给予表扬并分别对此事件作了指示。当我表示想去英雄牺牲地——温州采访时,他表示给予大力支持。因为当时经我和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辑于为民和睢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几番沟通,我们制定了科学的报道计划,确定了李学生报道的五个步骤:一是李学生的事迹弥足珍贵,推出这个人物典型和进行较大规模的系列报道是政治命令,让我马上奔赴温州,对李学生的父亲、同事、同乡等周围的人,进行全方位采访。二是进一步了解省委省政府对于李学生救人一事的宣传意图,推出长篇人物通讯。 三是进一步与温州的媒体及当地宣传部门联系,了解李学生在温州的表现,以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四是与睢阳区委、区政府积极对接,为李学生争取系列荣誉称号,以利于其老父幼女今后生活问题的解决。五是立即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报告,争取市级领导层面重视并争取市级媒体联动。当天下午,我就跟随中共睢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和包公庙乡党委书记杨志前往温州处理英雄后事并全程参与策划和报道英雄事迹。
27日上午,经过一路颠簸,在凄凄细雨和瑟瑟寒风中,作为河南省级媒体第一批赶到温州的我,顾不上旅途的劳顿,匆匆赶到李学生生前所在的金有利鞋厂,看望并慰问李学生的亲属。当李学生65岁的父亲李洪深见到老家来的亲人而放声大哭的时候,当李学生年仅10岁的女儿那孤独无助的眼睛看着我的时候,当李学生工厂里的工友面对我双眼流泪、悲痛而泣的时候,一股巨大的悲壮感迅速袭遍了我的全身。是啊,天底下,还有什么能比让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送别自己正值壮年的儿子更悲痛的事情?
辞别李学生家人后,我和李学生生前所在厂里的老板和工友进行了座谈,找到目击证人进行了采访后,我又来到了英雄牺牲的地方。此刻,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在我心中浮现--------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听话、懂事、温和孝顺的儿子 ;在邻居眼里,他是一个友善、仁爱、乐于助人的好人;在工友眼里,他是一个踏实、能干、甘于奉献的好兄弟;在老板眼里,他是一个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好员工;在女儿眼里,他是一个和蔼、可亲、慈爱有加的好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当高速列车迎面驰来的时候,看到铁轨上两名儿童吓傻的一瞬间,他成了一名奋不顾身的勇士,成了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回到宾馆我奋笔疾书,从下午2点一直在案头工作到晚上6点,一篇3000多字的通讯《用生命谱写英雄的赞歌》终于完成。其间当我慌忙找到附近一家网吧,让一个来自周口的网吧年轻女管理员帮我打字时,这位叫杨倩的小女孩感动得泪流满面,十几页稿纸被她的眼泪打得斑斑点点。结束后当我付上网费时,杨倩说什么也不让我掏钱而情愿自己垫资,她说:“我也是打工者,能为李学生做点事是俺的光荣。”晚上8点,当《河南日报·农村版》的编辑周恩成告诉我,这篇稿子总编辑决定在第二天头版头条位置并配加评论员文章发表时,心中堵着的那块巨石终于落地,我感到终于可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了。这篇稿件,是河南媒体发表的第一篇反映英雄事迹的通讯。
文章发表后,在河南城乡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致电报社对英雄的事迹表示极大的关切与敬佩。总编室主任任爱熙代表报社领导专门给我打来电话,对我进行慰问并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表扬。后来,这篇文章分别获得“河南省委、省政府2005年度好新闻特别奖”和“2005年度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这让我心情振奋,受到极大鼓舞。
2005年3月2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刊发我们撰写长篇通讯《中原儿女的英雄赞歌——记舍己救人的青年民工李学生》的,并配发社评《中国被你感动河南为你自豪》。通讯写道:“在生与死的严峻关头,李学生本来可以选择生,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两次选择了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自己。舍生取义,见义勇为是李学生的必然选择。这一切,来自中原文化扶危救难精神的哺育。”
当日的《河南日报》“焦点网谈”版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3月1日晚河南报业网联合腾讯网、商丘网、温州网的网络访谈,以及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大洋网、浙江在线、海南新闻网、新疆天山网等网友的跟帖评论。3月4日下午1时至4时,河南报业网再次联合新浪网、商丘网、温州晚报、郑州晚报,邀请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温州晚报记者徐海龙、著名诗人王怀让等作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和大河论坛,共同对李学生精神进行深度探讨,《河南日报》“焦点网谈”版以《李学生——从感动中国到告诉中国》为题再次整版报道。
李学生的事迹迅速传遍了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感动了全国网友,短短几天时间,仅腾讯网就有网友发帖20256条,“感动”“震撼”“泪水”“致敬”淹没了互联网的屏幕,“商丘好人”“河南好人”成为网络热词,“李学生”一词排在第一位。
网友“陈青若”说:“第一次也许是冲动,而第二次,就是勇气。多么可贵的勇气!”网友“随风缘”说:“一个事件背后往往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李学生事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河南人的高尚品格和出自这个全国人口大省的一名英雄的无私奉献。”网友“江南布衣”则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反思:“以李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工,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就没有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上体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没有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增长,没有中国奇迹,没有中国的和平崛起。
李学生的事迹在家乡广为传颂,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学生的家乡商丘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国商丘、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之火的故乡。自古以来,商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底蕴丰厚、源远流长且具有原生性、交融性等特点的地域文化,不仅培养了商丘人勤劳、善良、朴实、豁达的品格,也孕育了商丘人乐于助人、英勇刚强、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李学生自幼就受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之所以能够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表现出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得益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商丘地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家乡厚待英雄
李学生的事迹传到家乡后,睢阳区领导连夜带着被子、面粉对其家人进行了慰问,同时一边帮助李学生的亲属处理后事,一边在全区开展“学英雄、树英雄、帮英雄、做英雄”的高潮,以实际行动向李学生的亲属提供帮助,作出五项承诺:一是帮助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过好晚年,做到老有所养;二是帮助李学生的女儿李敏解决好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并解决其探家期间的生活费用;三是帮助修缮李学生及其父亲的房子,改善居住条件;四是管理好李学生家庭和他父亲的4亩责任田,乡里成立了20人的义务帮扶队,长期帮助李学生的亲属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五是帮助李学生的亲属妥善保管好李学生家庭的财产。
李学生的壮举,不断感动了瓯越山水和中原大地,感动了成千上万个农民工。感动!感动!!感动!!!一时间,媒体上用得最频繁的词汇就是感动。这种感动来自哪里呢?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在纪念李学生的文章中这样写到:“这种感动,来自于他位卑未感忘忧国的高尚境界;这种感动,来自他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这种感动,来自于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李学生的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来源于中原优秀文化濡育,源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助人为乐的习惯。李学生:河南人民的骄傲,我作为您家乡的一员也深感自豪!
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看到李学生救人牺牲的消息后,立刻作出批示,要求对因救小孩英勇献身的河南籍农民工李学生,要大力进行广泛宣传,弘扬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河南省及商丘市有关部门要好好表彰这位英雄,省市有关部门要尽全力照顾英雄的遗属。
有人认为李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人比较憨厚,比较老实,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冲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觉得不值。对此,第一个采访报道这件事情的《温州晚报》记者徐海龙说,当火车冲过来的时候,大部分人的本能反应是惊呆或大叫,李学生能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救人的举动,并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出来的。时任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认为,李学生的行为不是一种冲动,更不是一种傻的行为,他只不过在生与死的面前,在这一瞬间,他那种长期以来的助人行为形成了习惯,完全是一种根本没有考虑后果的行为。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说,他从小就教育李学生“在家不打人、出门人不打”,“多年来我经常教育他出去打工,别人要欺负你,打你一下别动,打你两下别动,他就不会打你三下了。”这种朴素的思想,使李学生明白了与人为善、能让人时且让人的道理。家庭的艰辛,使李学生自小懂得生活的不易。为了生计,他到温州打工挣钱,工作服不舍得穿,他就寄给父亲;劳保用品不舍得用,他就寄给家里,补贴家用。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改变不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在2004年年底,回到家乡的李学生见三婶朱桂英屋里四处透风,他许诺说:“等我赚钱了,我给你盖楼房。”朱桂英没有等到李学生为自己盖楼房的一天,她知道侄子的性格“太耿直了”,咋能攒够回家给自己盖楼房的钱?婶劝过他:“你还有老小要养,别把钱都照顾了别人。”李学生摸着自己的脸说:“能帮别人的时候,就不能说帮不了的话吧。”工友们说,在李学生身上,有着甘于奉献的精神,有着重义轻利的情操,有着关心他人的品格。正因为如此,在列车迎面而来的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秉持道义,伸出援手。李学生用生命给中国带来的感动,触动人们的灵魂,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对道德和人性的反思——如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大写的“人”,我们必须用心灵去叩问。
3月21日上午,春雨霏霏,徐光春同志在媒体上看到李学生救人牺牲的消息后,在省委副秘书长白建国、市委书记刘满仓等市、区领导陪同下,冒雨来到英雄家乡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来看望和慰问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一下车,徐书记就紧紧握住李洪深的手说:“我代表省委、省政府来看看您,向您表示慰问。”随后徐书记一行和老人一起走进李学生家,在堂屋方桌前坐下。放桌上摆着李学生牺牲后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章,熠熠生辉地展现了英雄的无上荣光。
在李学生的家中,徐光春同志反复交代商丘市的领导要切实解除英雄家属的一切后顾之忧,要多关心英雄家乡的发展,争取让村里早日致富,过上幸福生活。徐书记语重心长地对老人说,李学生是商丘人民的骄傲,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充分反映了河南人民朴实友爱、助人为乐、临危不惧、见义勇为、勤劳致富、贡献社会的优秀品质。徐书记接着又对老人说,请老人家放心,尽管李学生不在您身边了,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党和政府永远不会把他忘记,对您家的生活会更加关心、更加关爱。您的年纪大了,要多保重,同时要照顾好学生的女儿李敏。市委书记刘满仓表示,我们要认真落实好徐书记的指示,一定会把李学生亲属今后的生活安排好,照顾好。临别时徐书记再次握住李洪深老人的手说:“多保重。”一句多保重意味深长,表达着党和群众的血肉深情。
遵照省市委通知,我们在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高献涛同志的带领下,于3月26日到郑州向省委汇报农民工英雄李学生的有关情况,我们没想到的是,听取汇报的是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及省委组织部的有关领导。这次汇报的重点是李学生生前积极入党的有关情况。当时,李学生所在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先汇报到,李学生是我们村积极向上、诚实善良、勤劳俭朴、乐于助人的好青年,他家境虽不富裕,却乐于帮助别人。在外出打工回乡期间他曾两次向我寻问如何入党的问题,并提出入党的愿望和要求,对这样的好青年我们村党支部也积极给予了培养。
4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以豫文(2005)24号文对《中共商丘市委关于追认李学生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请示》作出批复,决定追认李学生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又以豫发(2005)7号文,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追认李学生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决定》。在此之前,省委、省政府于3月9日,以豫文(2005)5号文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向李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3月19日省政府下文批准李学生为革命烈士。至此,仅省委、省政府就学习表彰农民工英雄李学生就四次行文,足以说明省委、省政府对英模人物的高度重视。
时间到了2006年1月21日清晨,我的手机响起了清脆的铃声。按键接听后,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 学先响亮的声音兴奋而又急促地传来:“大记者,俺想托你办件事,李学生马上去世一周年了,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几天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徐光春书记,我们心里都很亲切,这几天村民都在一起商议,让村里几个‘秀才’执笔给徐光春书记写了封信,咱报社能不能帮忙转交给他?”这封信经记者交到报社,第二天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头题位置刊发。报纸传到英雄的故里,乡亲们非常激动和高兴,他们争相传阅。后来,这篇文章又获得“河南省委、省政府2006年度好新闻特别奖”。一个事件,能数次获得省和国家大奖,除了是我准确地把握了新闻的有关规律外,与英雄的影响密不可分。
李学生牺牲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英雄的热潮。温州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向李学生同志学习的活动;河南省有关部门追授他“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舍己救人青年英雄”;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河南省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向李学生学习活动的决定》;团中央追授李学生为“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李学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中原大地的深情
和许许多多的外出民工一样,李学生热爱故乡,热爱河南,时刻牢记自己是黄河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河南形象。金有利鞋厂老板程定华正是从李学生身上深深了解到河南人办事认真、刻苦好学、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胸怀宽广的优秀品格。就在英雄牺牲的当天上午,李学生还与程定华聊天,谈到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谈到改变家乡面貌的设想。当程定华下班时还与李学生挥手告别,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企业失去了一名优秀员工,成为这位厂长心中永远的痛。
从普通农民到英雄看似一步之遥,但这离不开平时的锤炼。在生与死的严峻关头,李学生本来可以选择生,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两次选择了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了自己。舍身取义、见义勇为是李学生的必然选择。这一切,来自中原文化扶危救难精神的哺育,来自社会、学校和企业培养起来的人生责任感,也来自于老父亲和婶婶所说的“乐于助人、与人方便”的教诲,来自他追求完美的高尚情操。
2月28日上午,我们赶到温州市殡仪馆,看到这里白花似雪,人流如潮,哀乐阵阵送别英雄的场景,更是令我为之动容。李学生抛下他年逾花甲的老父和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幼女永远地走了,给世人留下的是临危不惧的身影,留下的是舍己救人的英魂!在这些忙碌的日日夜夜里,还有一件令我不能忘怀的事,就是当我了解到李学生为了能让家中的老父幼女过上好日子,背井离乡在温州工作了整整8年,在这8年近3000个日日夜夜里,李学生最爱听最常听的就是一首《望故乡》的歌曲,歌中唱道:“我望故乡眼泪汪汪,迎面吹来泥土的芬芳,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岁月的路啊,累积了多少沧桑,让我再次拥抱故乡的风光。”这首歌里,饱含着李学生多少对老父幼女和家乡的热爱和期盼啊!
李学生的事迹迅速传遍了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感动了全国网友,短短几天时间,仅腾讯网就有网友发帖20256条,“感动”“震撼”“泪水”“致敬”淹没了互联网的屏幕,“商丘好人”“河南好人”成为网络热词,“李学生”一词排在第一位。近年来,由李学生等英雄模范人物引发的“商丘好人”现象不断升温。商丘籍务工人员何铁领纵身跳入塘河救起温州酒后轻生的青年;商丘市民姜德强因为陌生人的短信送药到徐州;商丘人李中义夫妇在杭州奋力营救失火公交车上被困的市民;15岁商丘女孩李丹毅然捐出自己的骨髓救治患白血病的妈妈……一个“商丘好人”群体,正用真情照亮社会,为豫东平原注入着正能量。“‘商丘好人’是温州人对李学生的评价,也是李学生留给商丘人的‘遗产’。他犹如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在商丘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商丘市政府领导说。
因为报道“商丘好人”,温州广播电台记者熊可为和商丘广播电台记者汪娜结下十年情缘,成为业内“姐妹花”。熊可为告诉记者,起初是汪娜请求她协助采访,后来是她主动向汪娜提供线索。“好人好事关注多了,会成为一种习惯,不仅是职业习惯,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帮助他人的习惯。”她们坚持参加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经常交流心得。汪娜笑言:“传播正能量、释放正能量让我们变得更快乐。”
“‘商丘好人’是一种文化”,商丘市委领导说,“商丘应天书院里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胸怀天下、心系他人、先人后己、先苦后甜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商丘好人’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慷慨歌谣两地传,商丘今日更浩然。因为李学生等一批“好人”,“好人文化”在商丘正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如今,“商丘好人”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好人团体,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商丘义工联、商丘市睢阳区“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群、民权爱心家园等,商丘形成了弘扬正气、催人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商丘好人”的品牌力量被不断激发、传递和扩大。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相继参加了商丘市睢阳区领导与温州市鹿城区领导共同商议处理李学生后事的座谈会,参加了温州市各界举行的悼念李学生的各种活动,参加了商丘市政府与温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学习李学生先进事迹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时任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长张琼对整个事件的宣传、运筹和把握让我受益匪浅,商丘新闻界领导层孙玉林、郭文剑、于红霞等人的新闻敏锐性和策划力让我眼界大开,新闻界同仁崔申义、张春华、秋影、汪娜、杨毅兵等人的敬业精神让我永远学习,同去温州参与处理、宣传英雄事件的每个商丘人所表现出的团结、互助的素质让我感动。每次感动都让我在采访之余对所采访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转化成一行行饱含真情的文字,转化成一篇篇消息或通讯在晚上传至报社。第二天早上,当我来到网吧浏览的时候,准能看到这些新闻在报纸的头版位置刊出。我知道,这中间也凝聚着值班领导和值班编辑的心血啊!李学生牺牲后,新浪、腾讯等网站开设专题,百度搜索李学生信息多达17万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大河网(原河南报业网)则在省内第一时间报道了其事迹,李学生的名字一下子叫响全国,也感动了全国。李学生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传播他的精神,文学家和艺术家们还将李学生的故事写进诗歌,编辑成书,甚至改编成动画。13年来,李学生精神在中原大地甚至神州大地生生不息,诞生了无数的商丘好人、河南好人、中国好人。
英雄并未走远
至今,一张照片始终被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珍藏。照片里,习近平面带微笑抱着一个小女孩儿。“习近平抱的这个孩子,就是李学生的女儿、我的孙女李敏。”李洪深老人深情地说。2005年11月,李敏和爷爷代表李学生参加浙江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届浙江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会,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合影。
“拍照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后来,爷爷说起我曾跟习爷爷合过影,我不相信,他才翻出照片给我看。”李敏回忆说,当时她站在第二排中间,大家准备好要拍的时候,习近平回头看了看,亲切地问她是谁,怎么在这儿?“我说了爸爸的名字,他就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的腿上。”拍完照片,习近平鼓励李敏要坚强,嘱咐她要好好学习、自立自强。
习近平对李学生的关怀并不止此。在《之江新语》的《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一文中,习近平再次指出:“李学生正是新时期农民工的好代表,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品质。”
当年,在温州各界悼念李学生的现场有这样一副挽联:“中原大地自古多侠士,气贯长虹而今缅英雄”。诚哉斯言,中原沃土,不仅历史上英雄辈出,而且在李学生的生前和身后,更有一大批出彩河南人灿若群星。细数感动中国人物名单,河南好人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李学生、任长霞、魏青刚、洪战辉、王百姓、谢延信、李剑英、李隆、武文斌、李灵、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王锋……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河南人展现出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2018年6月29日,2018年6月“中国好人榜”发布,河南省有9人光荣上榜。而自“中国好人榜”推出至2017年12月底,河南省已有838人入选。在2018年3月29日阿里巴巴首次揭晓的“天天正能量五年公益报告”上,河南省以212次的获奖次数荣膺5年来全国正能量省份之首,让河南骄傲,引全国注目。有专家指出,河南当代英雄辈出,是河南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呈现,绝非偶然。
2018年7月16日上午,取材于李学生生前英勇救人真实事迹的电影故事片《李学生》在英雄牺牲地温州举行首映式。整个影片时长100分钟,再现了李学生平凡而又艰辛的生活经历和舍身救人的感人事迹,让观众走近13年前的英雄,他初入工厂认真学习、失火现场奋不顾身、面对慌乱淡定从容……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而又立体的李学生形象。该片将带领观众领略“商丘好人”和“新温州人”的人性本色与时代风采。之后,该片将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出席首映式。电影故事片《李学生》在温州首映,来自社会各界的干部群众观看了影片。在英雄牺牲13年后,电影《李学生》该片再现了他平凡而又艰辛的生活经历和舍身救人的感人事迹,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而又立体的李学生形象。
“影片刚开始我就哭了。父亲外出打工时,我年纪还小,通过影片,我更加体会到父亲当年的不易,父亲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高大了!我会学习爸爸这种精神,希望以后帮助更多的人。”在首映式现场,李学生的女儿李敏说:“等自己有能力了,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希望这部电影能把爸爸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全省上下争做出彩河南人的当下,《李学生》的上映再次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大河网友“豫韵风尚”:这部电影感染力很强,100分钟的影片,看得聚精会神,跟着影片的剧情时而掩面哭泣、时而为李学生的憨厚而开怀。看完后感觉心被偷走了,止不住泪流,是中原文化孕育了无数出彩的“李学生”。腾讯网友“常道非道”:影片没有枯燥的说教,情节生动流畅,再现了李学生平凡而感人的一生。他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草根阶层,依然能够坚守真我,像星星一样发光发热,温暖我们。好人是最温暖的赞美诗,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大河网友“诺亚方舟”:一个好人,就是一支火炬,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电影中的李学生与富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不同的操守,不同的结局,有现实中的碰撞,有艺术上的冲突,感人至深,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今日头条网友“黄河独钓人”:好人是最温暖的赞美诗,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因为李学生的出现,商丘与温州成为友好城市,“好人”概念才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正能量的代名词。商丘网网友“万斌斌”: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感觉特别感动,就好像他就在我们身边,从没离开过,李学生就是那么一个真实的人。作为商丘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商丘好人精神发扬光大,让全国人民看到咱商丘人的性情、品格!争做出彩河南人,精彩有我!商丘网网友“鼓声阵阵”:我上初中那会儿就经常听老师讲起他的事迹,如今英雄的电影上映了。今天看到一句话,可以说是对英雄恰如其分的注解——名叫学生,却能当千万人的老师。
13年来,英雄并不孤单,无数的好人在传承英雄的精神。河南英雄层出不穷离不开中原文化孕育,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英基认为,电影《李学生》的放映再次唤起了人们对那位河南人在危急关头舍身救人的英雄的记忆。以李学生为代表的河南英雄现象已经成为神州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事实上,无论是每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河南人几乎每年都不缺席,还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中国好人榜’中的河南人高居榜首,都反复证明,河南英雄现象不是偶然,而是中原文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舍生取义、扶危救难精神彰显的必然。”刘英基说,如李学生,从小就有乐于助人的好传统。河南英雄现象之所以成为彰显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标志之一,其原因之一是中原文化的扶危救难、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在传承;之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河南人骨子中的“善”与“义”在逐渐外化,从而形成在多个场合、多个河南人挺身而出的群体特征;之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众多河南人民心中的内化。淳朴、善良、正直、勇敢,将因为河南英雄现象的发展而成为河南人的标志与品牌。相信会有更多善良的河南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河南英雄现象不是偶然,而是中原文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舍生取义、扶危救难精神彰显的必然。
2018年6月29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争做出彩河南人”的号召。他指出,长期以来,古老厚重的中原大地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孕育出灿若星辰的仁人志士,更形成了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塑造了河南人包容宽厚、大气淳朴的内在品格,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的实干精神,敢闯新路、奋勇争先的进取意识。只要亿万河南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汇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磅礴力量。
英雄并未走远,他就走在我们每一个出彩河南人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