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真生活消费网 简真)那个年代,上衣胸口的外兜上插一支钢笔,是多么体面、多么光荣的事情。银白色的笔帽露在衣兜外面,阳光那么和煦地一照,闪闪发亮,整个人的“逼格”都感觉高了许多。如果上衣兜里没有插上标志性的钢笔,一个人的品位、文化程度都会立刻被看低了不少。
图为张清宾老人
张清宾老人与学生们在一起
“00后”不相信会有那么“土”的时尚。真不信的话可以去听听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带一支钢笔的是初中生,带两支钢笔的是高中生,带三支钢笔的是大学生……
“00后”也不会关心2012年英雄钢笔250万元插草贱卖49%股权的新闻,读不出一代“英雄”终迟暮的心酸。
“英雄”老矣。修钢笔的张清宾亦老矣。他说,自己已有20年没遇到过同行了。
修笔是在辛苦地赶路
张清宾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桌面上摆放着各种各样与钢笔有关的物品。张清宾还有一辆“座驾”,三轮车的后兜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笔,水笔、油笔、钢笔……
72岁的张清宾与钢笔打了近60年的交道,他说他的一生已经与钢笔无法分割。
张清宾是虞城县利民镇人。因家贫,14岁小学毕业后即辍学。还未成年的张清宾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没文化,没力气,怎么养活自己?
张清宾没有太多的选择。在国营门市部从事修钢笔、刻章、修表职业的哥哥帮他定了方向。张清宾从中间挑选了一个最简单的手艺——修钢笔。
哥哥没法亲传身教,便把张清宾介绍给了自己的徒弟。张清宾没有搞什么拜师礼,从哥哥那里买了一大堆钢笔零件交到哥哥的徒弟那里,算是交了学费和实习费。
此后的两个月时间,张清宾跟着哥哥的徒弟在山东转了一大圈。两人走到哪儿,修笔修到哪儿。白天赶路做生意,晚上住一角钱一位的大铺。两个月后,张清宾进步不小,开始自己单干。
虽然学艺的时间不长,但张清宾付出的努力并不小。为了练习在钢笔上刻字,张清宾一双手受伤无数,两个大拇指第一指关节均变形、粗大,明显异于常人。修钢笔还是个辛苦活,要带着工具不停地四处行走,处处找生意。在农历二月,漫天大雪中,他步行去过驻马店;身无分文,一路扒火车去过西宁……
让张清宾记忆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和朋友一起去西安。到咸阳时,两人在一所学校撂地摊。那天的生意特别好,张清宾一上午挣了20多元钱。两人还没顾上高兴,就被当成“流窜犯”抓了起来,所有随身物品全被没收,人也被送到了收容站。从收容站出来后,张清宾自制工具,靠手艺挣钱回了家。
说起那些年因为修钢笔遇到的坎坷经历,张清宾至今泪水不断:“干这个太苦了,太遭罪了!”
已经过去的辉煌
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张清宾对很多事情的记忆已经混沌,连什么时候参加工作,什么时候退休这样的事情,他都要翻找来工作证来核对。可只要说起和修钢笔有关的事情,他的记忆总非常清楚。
带着工具走南闯北,张清宾最爱去的地方是学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要学生一下课,他的摊子前总有干不完的活。1966年走到汝南时,除去吃喝等费用,他一周可以积攒下15元钱寄回家里。张清宾说,那时候在钢笔上刻人名收两分钱,刻一只鸟收5分钱,刻一对龙凤收2角钱。自己能挣那么多钱,全凭手艺好,干活快。
张清宾还留着已经破旧的工具盒,里边装着小钳子、镊子、锉刀等工具。他还有多个不同的零件盒,摆放着各种钢笔和零件,笔尖、笔舌、笔帽、笔杆以及笔帽上带的别夹,连吸墨水的塑料细管都齐备着。
至今,张清宾对修钢笔保留着绝对的自信:“只要是钢笔的毛病我都能收拾。”张清宾介绍,钢笔的毛病一般就那几种:漏水、不下水、“屙水”。这其中,漏水是钢笔最常见的毛病。钢笔会产生漏水问题的部位非常多,针对不同问题,张清宾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一支英雄100钢笔因笔杆破损出现漏水,张清宾拿出珍藏的专用工具和配件,两三分钟便完成了钢笔的拆卸、更换、组装,使一支已经报废的钢笔重焕青春。
“只要是钢笔的毛病,一看一摸就能知道,几分钟就能修好。”张清宾说。
二十年未遇同行
1995年,张清宾退休后从虞城搬到了商丘。别人退休大多安享晚年,张清宾却不,他又拾起了修钢笔的手艺,骑着三轮车到各个学校门口给人修钢笔。
张清宾有固定且不错的退休工资,他说自己修钢笔绝对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是因为对这门手艺的喜爱。1995年到2015年的20年间,张清宾收获了修钢笔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修钢笔的痛苦。他已经20年没遇到过同行了,来修钢笔的人也越来越少。
以前,买一支钢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普通人家一支钢笔一般都要用很多年,即使坏了,也绝对舍不得丢弃,而是修修继续用。后来,油笔、水笔等新型笔逐渐盛行,不仅价格低廉、型号齐全、使用方便,并且一般不会出现钢笔常遇到的漏水问题。即使坏了,再花几角、几元换一支笔芯还可以继续用。钢笔渐渐被冷落。
钢笔使用群体的变化张清宾已切实地感受到。他说,以前,学生、干部都在用钢笔,现在,学生中用钢笔的已经很少。找他修钢笔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公务员、书法爱好者、文艺工作者。拿来修的钢笔,也多是一些特别珍贵,或者是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
为了修钢笔,张清宾年轻时积攒下了足足三四箱配件。其中一些还是早已经停产的珍贵钢笔的配件。他说,这些零件足够他用一辈子了。
张清宾还说,他熟悉的一些老师傅,都已作古,新干家再没遇到,他可能已经是市区最后一个还在修钢笔的手艺人。他还说,他已经管不了这门手艺今后的未来了。不挣钱,没人主动来学,他早已无能为力。唯一让他稍感欣慰的是,近两年,随着大众对书写规范的重视,学生中使用钢笔的人数有了回升。“也许以后修钢笔这行还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