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军 王一川 李乐平
李省三革命烈士
李省三(1906·11·27---1938·6·12),河南省民权县伯党乡东南李洪庄村委李庄人。现在的伯党乡一带,解放前属于河南省睢县管辖。
李省三烈士故居
中共民权县委、民权县人民政府立建的纪念碑
由于李省三当时长期为我党地下工作做出巨大成就,并于抗战开始时在睢县创建抗日武装的杰出贡献,尤其后来牺牲的惨烈悲壮,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就被列入“河南省著名烈士英名录”。正因为此,新世纪初的2005年,李省三和春秋时代大思想家庄子,南朝时代大文学家江淹,宋朝时代被誉为“双状元”的同科及第进士宋痒和宋祁,金朝时代名医张从正,明朝时代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清朝时代被誉为“清官第一”王贯三,以及民国时期冯玉祥主政河南时于1928年建制民权的首任县长孙魏等,同被列为“民权历史名人”,并在50位中排名第七。
李省三原名李进三,又名李进曾,字为省三。“进”为辈分,“三”为名。字省三,源于孔子《论语》之“吾日三省吾身也”,可见其对于自己要求的严格。李省三早年读中小学时,就具有激进的民主革命思想,曾多次领导学生闹学潮,表达对反动当局的不满。因为他小学、初中和高中均曾被校方开除过,所以有 “三不毕业”之绰号。后来,李省三在进步思潮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其憎爱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雷厉风行且富有冒险精神的工作作风,论辩能够抓住要害致对方理屈词穷的技巧,以及敢想敢干,敢承敢当,有胆有识的卓著能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我党领导下的革命作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工作,充分表现出一位热血青年不屈不挠,追求真理,不顾安危,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此时,21岁的李省三怀着民主革命救国救民的理想,参加了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在开封举办的党务训练班学习数月。秋季回到睢县后,由省党部指令,他参加了睢县党部筹委会工作并任委员。1928年底,22岁的李省三当选为国民党睢县党部委员长。在没有任何家庭和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才干,22岁能够当选县党部委员长,23岁又兼任董店区长,足可证明李省三具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尖锐复杂,蒋桂战争以桂系失败而告终后,蒋介石并不履行对冯玉祥的承诺,却积极进行讨冯的军事部署。1929年5月中旬,冯玉祥在华阴召开会议,决定武装反蒋。虽然如此,但是冯玉祥实力不及蒋介石却人所共知。
当时,李省三被视为“冯玉祥门徒”。“反蒋派”自然受到排挤。因此,1929年夏之后,睢县国民党县党部改选后,23岁的他虽先后任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任位于睢县北的董店区长等职,也曾兼任过睢县第一小学校长,后来,还曾长期在睢县中学兼课。但是,他的这几种任职都较为短暂。1929年秋季,李省三目睹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倾轧后,愤而辞去所有公职,前往上海的暨南大学学习,并在上海学习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30年,24岁的李省三由沪返回睢县之时,又恰逢冯蒋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之际。据睢县网《睢县历史》和《历史文化》资料消息说,这时在1923年就加入中共的睢县早期老共产党员姜朗山于1930年从上海返回家乡,在睢县县城西刘庄办起了平民夜校,并以此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海他们已经相互认识并建立深厚友谊的李省三就跟随姜朗山,到睢县西关外刘庄睢县四小任教。
秘密入党,创办夜校传真理
李省三在四小教书期间,与姜朗山友谊更笃,过从密切,思想受其影响并逐渐认识到国民党的腐败与反动,倾向于共产党。在姜朗山和苗泽生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李省三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地下工作,主要是以四小为据点开办夜校,宣传革命真理,并在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睢县县委宣传部原部长郑宪章和县委党史办原主任洪广亮先生撰写的《开发建设睢县红色旅游之探析》研究成果说: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党史称这个时期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北洋军阀土崩瓦解,代之而来的是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自1927年到1930年,中共河南省委屡遭破坏,河南省处于白色恐怖统治之下。而就在这个时期,离河南省国民党统治中心开封不足200华里的睢县城郊乡刘庄村,1923年就由恽代英介绍加入共产党的姜朗山从南方回家乡后,顺应当时冯玉祥将军主政河南的破俗政策,在刘庄及四邻村庄扒庙建立刘庄小学,开办平民夜校,建立刘庄农民协会,用大革命时期发动农民的方法,在刘庄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此举至今被史学界称道,为睢西刘庄一带群众所传颂。
当时,李省三积极配合姜朗山创办平民夜校。他们利用四座庙宇的砖瓦,在刘庄村西头盖房39间,称刘庄小学,晚上吸收农民听课。因为没有合适的教材,李省三和李备吾就自编《平民识字课本》,讲解农民运动、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等革命道理。平民夜校前后办了两期共100多人,参加听课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我党领导下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一时之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党组织迅速壮大,农民协会也在各区相继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幸存者都很有建树。创办平民夜校并亲任教师给农民讲解革命道理,这应该是李省三在党的领导下参与我党地下工作的开始,为睢县后来抗日救亡运动的迅速兴起,播下了革命火种。
身份掩护,两肋插刀救战友
姜朗山在办平民夜校的同时,因发动和领导豫东农民武装起义而被通缉的著名共产党人吴芝圃,就隐蔽在平岗镇苗楼村苗泽生的家里,后被苗泽生的父亲、德高望重的共产党员苗铁锋介绍到永城教书。虽然如此,但吴芝圃却经常来往于永城、睢县、杞县之间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秋,吴芝圃与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后,首先在睢县帮助建立了以苗泽生为书记,姜朗山、郭景尧为委员的中共睢县第二届县委。此后,李省三通过姜朗山、苗泽生等认识了吴芝圃,并与之肝胆相照,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就是吴芝圃在1938年李省三遇难后率部为其“报仇”,在战火纷飞的1948年豫东睢县战役时,身为豫苏皖军区政委的他,从前线指挥部即睢县董店区北的薛庄骑马2公里看望当时居住在现民权县伯党乡东南李庄的李省三家属,并根据当时的党之政策,于全国解放后在将彭雪枫烈士的父亲彭延泰老先生和他父亲吴钦唐老先生一块接到开封居住的同时,又将李省三全家接到开封并悉心照顾其子女成才的原因。
苗泽生、姜朗山和郭景尧等共产党人,利用李省三在睢县教育界的工作之便,在教育界开展数次“索薪斗争”,以至触怒国民党当局,后又被叛徒出卖,姜朗山、苗泽生于1932年秋在开封被捕入狱,郭景尧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并被迫外出上海避难学习。在当时睢县党组织遭到如此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李省三于1933年2月在睢县教育局社会教育课课主任的任上,他不顾自己安危而坚持斗争,曾在韩达生的帮助下,三次到省城开封为营救姜郎山和苗泽生奔走通融、疏通关系,促使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在汴睢县籍共产党人苏仰新以自己的房契作抵押换取500银元高利贷,最终打通了当时绥靖公署的主审法官杨军,使得姜朗山和苗泽生均免于死刑而改判为12年徒刑。不过后来因为第二次国共合作,他们又得以提前释放。李省三在白色恐怖中利用其工作之便的这种“冒险”行为,充分表现出他为同志敢于两肋插刀,拼死相救的火热情怀,这就让我们看到他坚定的革命意志。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更为他以后勇于献身革命事业作了最好的铺垫并成为必然。这应该是李省三在其短暂人生历史上为革命所做的第二件大事。
无私无畏,告倒县长名震四方
李省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我党地下工作,除姜朗山的帮助外,当和韩达生和吴芝圃的关系也非常重要。韩达生和吴芝圃均是大革命时期参加中共的老党员,当时共同为中共党组织的建设和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做出突出贡献。李省三1932年于刘庄小学和在该校任教的韩达生妻妹孟砚冰女士由姜朗山介绍结为伉俪之前,就很受韩达生和吴芝圃的影响。在此之前后,李省三不仅热情无私地给予韩达生和吴芝圃在工作和生活上以多方面的帮助,而且,更掩护他们在豫东做了很多地下工作。尤其不能忘记的是,1934年,李省三在任睢县民众教育馆长时,还曾介绍韩达生到位居睢县县城的一小任教,实际是让韩达生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笔者在青少年时期曾听老辈人告知说,新中国成立后,孟砚冰女士和吴芝圃夫人宋传芬女士曾长期在一单位的同部门工作,兼之韩达生和吴芝圃他们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结下的生死情意,更有孟砚冰女士和韩达生夫人孟维新女士亲姊妹的缘故,因此,这些内容,宋传芬女士和孟维新女士等,她们在回忆当年艰难往事的时候,就经常和孟砚冰女士包括李省三后人谈及以作感激。遗憾的是,现在老一辈革命家都已过世,竟无以钩沉具体史实。
李省三在他与共产党人的深层交往过程中,对于国共两党之主张和所为,耳闻目睹感慨至深,因此曾对他的兄长说:“国民党政治腐败,贿赂公行,不喜好人。所谓共产党是毒蛇猛兽之说,纯属诬贬之词。共产党的军队官兵平等,秋毫无犯,日后胜利,势在必然。”因此,李省三与其兄长分居后,他在当时凡有条件者均想购买田产的情况下,竟不断卖出属于自己的部分田产。李省三此举,当时不仅为宗族亲属所不满,尤为单位同人所不解。因为当时身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李省三,每月有着自己的固定收入并不缺钱。其实,李省三所卖田产的款项,都是用于地下工作的秘密经费但他人并不知情。
1934年底,李省三任睢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这时,他不仅大胆改革,在机关设专人收录时事,安排书写板报、壁报广泛宣传等,而且,他还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影响,在介绍后来发展为睢杞太地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的韩达生到一小学任教,进行党的秘密活动的同时,更推荐姜朗山的胞兄姜勉三任第一完小校长以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5年,李省三在睢县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掌握的确凿证据,并以其在睢县各界中的影响,联合民主势力,要求省政府查撤当时的睢县县长蔡慎并在1936年的3月取得成功。据睢县党史资料可知,当时睢县在政治上形成两个大派,即由实力雄厚的土豪劣绅组成的地方派,以赃官县长蔡慎为靠山,行贿受贿,包揽诉讼,恶贯满盈。另一派则以当时年仅29岁之李省三为代表的年轻少壮、锐意进取的民主势力组成,时称为教育派。当时,地方派把睢县搞得乌烟瘴气,这样,教育派就不愿坐视不闻。于是,李省三就在我地下党领导下,发动进步教师和县各机关团体职工联名上告,并率员奔赴省城开封指控蔡慎劣迹,要求省府查撤蔡慎贪污受贿,勾结地方恶霸势力危害百姓等罪行。
当时,省府虽然派员调查处理,但是蔡慎依仗其树大根深,背后有人,拒不供认罪状。而来者因得好处,亦不深究并草率复命,搪塞了事。这样,蔡慎贪污受贿之事竟无结果。当时,李省三纵观时弊,痛心疾首,于是他就组织教育派成员把反豪强、反贪官之火燃遍全县,把两派斗争推向高潮。随后,李省三又经过仔细调查核实蔡慎在任职期间贪污受贿、草菅人命等罪恶,将蔡慎之罪恶整理成文并附以证言,由职工集资经费,于1936年春再次率员赴省城开封告状。因证据确凿,省里再无以推诿,不得不被迫召蔡慎到开封对质。据《睢县英烈·李省三烈士传略》记载,李省三当时身着长衫,头戴礼帽,从容不迫,慷慨陈词,他谈锋犀利,针针见血,驳得蔡慎缄口无言。省府出于无奈,终于将蔡慎撤职查办。
蔡慎在睢县颜面丢尽,不待新任到职,竟把手续托付随从办理交接,意欲悄然离去。此时李省三获知消息,当即通知学校师生为蔡慎“送行”。翌日晨,就在蔡慎被五花大绑,用黄包车解往商丘专员公署之际,学校师生沿街游行,他们抬着三角纸匾,纸匾上写着嘲弄蔡慎的塔形诗一首。此时,街上锣鼓喧天,人们高呼“打倒贪官污吏!”“蔡慎滚出睢县!”观看群众愈来愈多,人流拥挤,群众多有受害者以鸡蛋、萝卜、泥块掷向蔡慎,还有烧纸花钱送其上路者。李省三这一成功,使当时的睢州全城轰动,并震撼四方。这是李省三在其短暂人生历史中在党的领导下,所做最辉煌的大事之一,也是睢县历史上可圈可点的大事之一。
一时,李省三告倒县长的壮举,使他在当时的睢县包括周边地区名声大振,以致使睢县顽固势力久而未敢蠢动,更不敢奈李省三若何。
投身抗日,冲锋陷阵真勇士
大约在此前后,当时的国民党当地政府也许是要“调虎离山”,就推荐李省三“高升”去济南任山东烟酒税务局长职务。但是李省三为了党的睢县地下工作开展,即以其妻孟砚冰女士阻止为由,坚辞不受。后来,这个职位则由董店区伯党镇的绅士瑞宪邦赴任填缺。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运动。12月中旬,在北平和开封读书的睢县籍学生、共产党员王鸿钧(后随新四军转战于安徽等地积劳成疾,1941年11月4日病逝于当时的宿东县任侨乡小周家村)等10余人回到睢县,与在姜朗山和苗泽生被捕后避难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而刚回睢县之被称为睢县中共地下“老党根”的郭景尧(1941年牺牲)和始终在睢县坚持地下工作的李省三等联络全城各校师生筹备声援事宜。经研究决定,李省三被推举为“声援一二·九运动睢县指挥部”指挥长。当时,姜朗山和苗泽生均在狱中,李省三被赋予如此重任,即可知道当时他在中共睢县党组织内的地位。据有关资料可知,随后,他们还有学生代表杨鼐鼎(副指挥长)、周位杰等组织了睢县中学、睢县简易师范、简易师范附小和第一小学的师生共约1500人,于12月24日打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横幅和标语牌上街游行。沿街群众纷纷自觉加入游行队伍。队伍行至县城十字街头时,李省三站在桌子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
李省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讲到激昂处,李省三振臂高呼:“宁愿战场死,不做亡国奴。”其时听众掌声如雷,口号声、锣鼓声、示威群众的怒吼声震撼了睢州古城。他们的游行队伍接着又搜查日货,发现后当众销毁。师生们在县城游行后,又有300多师生再组织两支宣传队,到附近农村游行示威。他们奔走方圆200余里,途经30余个村庄,讲演20余次,在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他们还在县城开展查禁日货、斗争奸商、讲抗日英雄故事、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活动。尤其寒假期间师生回乡后的广泛宣传,更使广大群众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
李省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种表现及其整个事件的意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商丘报业网发表的商丘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商丘的抗日救亡运动》,就认为是商丘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次发展。而李省三率领其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抗战演讲,他在国难当头之“宁愿战场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正是一个爱国热血青年男儿的激情表现。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危急,广大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野蛮霸占。由于国民党不抵抗主义妥协投降丧权辱国,引起广大爱国同胞的不满和对日寇的极大愤慨。当时,韩复榘从山东败退到民权和睢县等地,这就激起广大不愿做亡国奴之爱国青年的抗日呼声。正在这时侯,中共河南省委派到睢县的地下工作者王静敏、张辑五和谭志正等,来到睢县与老共产党员姜朗山和郭景尧接上关系开展抗日活动。
此时,李省三即以他在睢县的影响力和民众教育馆长的公开身份积极活动,协助中共豫东特委,在睢县为我党取得了抗敌后援会的合法名誉,并于1937年底和1938年初在睢县中学举办了“抗日救亡青年训练班”。当时除李省三在这个训练班组织讲课以外,据有关资料可知,更有省委派来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如时任睢县县委书记的王静敏等亲自讲课。参加这个训练班的,有社会青年,也有中小学教员,中学生和师范生等。这个训练班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滋润了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并满足了广大爱国青年学生的热望。训练班前后经历一个月时间,时间虽短,但却为后来睢县的抗日武装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组织睢县“抗敌后援会”举办“抗日救亡青年训练班”的重大意义,商丘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商丘的抗日救亡运动》认为,此项工作不仅促进了商丘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还为以后人民群众抗日斗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培养了一批干部。
当时参加这期抗日救亡训练班的许多青年,如白辛夫(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王广文(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李培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电力工业局局长)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都做出重大贡献。1982年秋季学期,时任郑州工学院党委书记的杞县老革命段佩明在得知该校的某位教师是李省三的旁系后人后,曾激动地给这位教师说:他当年只是见到过李省三两次。段佩明所说之见过李省三的情况,可能或者就在这个抗日救亡训练班时期,或者就在睢杞大队成立的时候。但有些同志则没有他们幸运,能够在解放后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发挥作用,很多同志则如李省三那样,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或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此后,由于抗战的需要,李省三公开党员身份,并和姜朗山以及省委委派来的张辑五组成新的县委班子。据烈士证内容,李省三为县委委员。当时县委由三人组成,县委委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副书记。又据王广文回忆录内容,此时的“姜朗山、李省三跟张辑五一起,讨论行动方案和今后的打算”。
从此前的一些事件可以知道,自1932年睢县县委三人苗泽生和姜朗山被捕郭景尧避难上海,睢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甚至瘫痪后,李省三数次赴汴营救使他俩终免死刑,其后就发展为睢县教育派首领。1935年被公推为声援北京一二·九运动指挥长。1935年和1936年春状告县长成功,也是教育派公推其赴汴担当大任。1937年底,促成了抗敌后援会的合法名誉,协助县委书记王静敏创办青年干部训练班。1938年前半年,在学生中发展抗日武装,据吴守训儿子回忆,吴守训的80多人武装,就是李省三安排交待后,到杞县参加了睢杞大队二中队并任副队长兼排长。还有发展家乡的抗日武装,当时仅李庄的就有4人,李姓2人,他姓2人。因此可以说,从1932年至1938年他牺牲前这段时间,李省三担当大任冲锋在前,是当时睢县对革命贡献最突出者之一。
难以确认,入党时间成谜团
关于李省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具体时间,在已见到的文献资料中,有不同说法,在此有必要论证鉴别。第一种认为是1931年,第二种认为是1937年底,第三种认为是1938年初。睢县县志《第十六编·人物·李省三》就持第一种观点说,1931年,经姜朗山介绍,李省三加入中国共产党。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理据如下:
其一是如果1937年之前李省三还没有加入共产党组织,他未必有那么大胆识,能做出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事业,如冒险解救姜朗山和苗泽生以及状告蔡慎等。而在解救姜朗山和苗泽生的时候,联系的也是睢县籍共产党人苏仰新。尤其和开封师范的同志接头,都是在韩达生帮助下进行单线联系。如果他不是共产党员,在当时危险情况下,怎能和共产党员联系?在这些事件的背后,肯定有睢县共产党组织,或者上级共产党组织的直接支持和领导。
其二是李省三早期就与姜朗山、韩达生和吴芝圃等当地著名共产党人相识并关系密切,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李省三越发认识到共产党的正确和国民党的腐败及倾轧。为了党的事业需要,当时的党组织将李省三发展为“秘密党员”,单线联系,以利于他以公职身份为党工作,这应属于情理之中。
其三是众所周知,1935年北京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全国的声援活动,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如果那时李省三不是共产党员,李省三就只能是一个参加者,而不可能被推举为“声援一二·九运动睢县指挥部”指挥长。因为,当时的很多活动如会议和计划等,都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秘密进行。
其四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2年6月10日换发1952年3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上,虽然并未说明李省三何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却写着“睢县县委委员”一职。当时的县委是由三人组成。据网上所挂王广文回忆录之二“睢杞太抗日武装初创时期”内容可知,当时因抗日统一战线成立而出狱的老中共党员“姜朗山和李省三跟张辑五一起,讨论行动方案和今后的打算”。如果李省三是在1937年底或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在睢县党组织内绝不可能有此重要职务。
另外还有论据,据许兴和烈士的曾外孙女、郭景尧烈士的曾孙女郭佳佳回忆文章:许兴和于“1933年在共产党员郭景尧、李省三的启发下,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参加社会活动。”并于“1938年参加了中共豫东工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许兴和1940年任新四军六支队二总队三营九连连长兼指导员,他在阻击日军时,与全连72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其实,当时的李省三若非家庭子女的特殊情况,他可能会有更重要的职务。这即2015年暑假期间,笔者从南疆回到郑州,听李省三长女告诉我们说:就在睢县沦陷前后,作为省委组织部长的吴芝圃,当时拟让李省三去睢县西南的扶沟或某县开辟工作。但因当时李省三的两个小儿子都不足两岁,更有次女即将出生,因此最终未能成行。李省三的长女没有文化,因此未能说出上级组织让李省三西去做什么工作。但略懂当时背景的我,马上就猜想省委是拟让李省三西去某县任书记开辟工作。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县委书记都是外派而来。如睢县、杞县的县委书记分别是外来的张辑五和王静敏,而杞县的韩达生则被派往豫西的洛宁当了县委书记。
其五是因为漫长的岁月可能模糊或者搅乱了事件的记忆,笔者在王静敏一个关于李省三是在1938年1月入党的“回忆”资料中,发现除李省三外,还有包括郭景尧和王鸿钧等,都是“回忆者”认为那时发展的中共党员。已经习惯作学术分析的我之所以认为王静敏的回忆有误,这是因为本文此前介绍的郭景尧和王鸿钧等,已被公认为睢县的早期共产党员。而且,郭景尧在1930年代初就是中共睢县县委委员。王鸿钧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从北京回到睢县发动声援事宜,他首先联系的就是以在上海学习为由实为避难,尔后刚从上海回到睢县的郭景尧,以及在睢县长期隐蔽,坚持党之地下工作的李省三。还有,王静敏还说王广文也是他那时候发展的党员,这也是一个明显的错讹。其实王广文是在王静敏调杞县之后,张辑五任书记时发展的党员。
综上所述,关于李省三入党时间的多种版本叙述,笔者更倾向于1931年。而所谓的李省三1937年底或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应该属于他在那时公开中共党员身份。或者,根据郭景尧长孙郭新胜先生的观点,李省三可能是在1938年重新入党。重新入党的情况,在中共党史中不乏其例:苗泽生后来就曾重新入党过。虽然王静敏回忆郭景尧也在1938年入党,但根据谁也不可否认郭景尧为睢县早期共产党员的事实,在《睢县组织史》中,则根据王静敏的错误回忆,纠正为“恢复组织生活”。郭景尧如此,李省三当然也属于重新登记入党。
但是,李省三入党时间还有另外一种版本,这就是据李省三家乡旁系族人听前辈人传说,李省三加入共产党应该是在1929至1930年上海学习时期,介绍人就是姜朗山。其根据则是,李省三从上海学习回来后,他在老家的民权李庄和族人谈起对时局的看法,和以前迥然不同。
虽然如此,但是笔者认为,此说未必正确。因为:第一,虽然李省三很早入党无疑,但他属于秘密入党,他的旁系族人未必明白如此确切时间。因此,只能认为他们是根据李省三牺牲前的表现,再结合李省三从上海回来后的言谈,所进行的猜测而没有实据。第二,李省三如果是在上海学习期间入党,那么,当时党组织对他考察的时间未免太短。因此,他在上海学习期间入党之说,以现在的思路观察,就难以让人相信而只是一种可能。
综上分析,在笔者没有充分理由相信李省三上海学习期间入党,更根据事实如前分析,绝不相信李省三1937年底或者1938年初在他牺牲前才刚入党,倒更相信具有史书意义的官方文字记载,即睢县县志《第十六编·人物·李省三》观点,李省三入党时间是在1931年。因为,李省三此前和姜朗山共同创办平民夜校,经过了实践的考验。而后来李省三的一系列表现,尤其他在当时睢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县委三人即姜朗山和苗泽生被捕入狱,郭景尧也被迫避难的情况下,他却不顾自己安危,联系共产党人苏仰新营救姜朗山和苗泽生并获得成功,也说明他于此前即1931年,已经完全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
我们既已知道王静敏的回忆有误,更可相信李省三1931年入党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更可况,认为李省三1931年入党的文献,笔者至少发现了四处,这即两个版本的睢县县志,还有《水东娇子·水东英雄谱》以及郑宪章的《抗日英烈李省三》等,都明白无误地写着李省三是在1931年入党。除此,笔者还有一个证据,这即在睢县的电视节目《古今睢县·睢县抗日武装的兴起》中,原睢县党史办主任洪广亮在谈及李省三牺牲时,就说当时早期的共产党员李省三如何如何。很明显,如果李省三是1938年入党,洪广亮介绍李省三当年的牺牲,就不会说是早期的共产党员。
不过,如果认为当时在睢县看到或受到倾轧的李省三在上海学习时认识了姜朗山甚至其他共产党人,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已经接受共产主义理论这倒属事实。不然,李省三咋能一从上海回到睢县,就和姜山一块创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因为,以李省三此前在睢县的原有地位和影响,还不至于在睢县县城找不到比此更好的工作。
当然,李省三何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天亦属党史研究方面的学术问题。我们如能联系到睢县县志《第十六编·人物·李省三》暨《水东娇子·水东英雄谱》的作者以及郑宪章部长和洪广亮同志,追溯其观点来源采访相关知情人,或者能够发现更多有关资料或具体线索,再作深入调查研究,定能做出不争的结论。况且,李省三是以地下党员著称,如果他在1938年入党,而他入党之后就公开了党员身份,他就不算地下党员了。
今天我们研究李省三哪年入党的具体时间,并不仅为寻找其真相,无论他在哪年入党,都不影响他在民权党史中的地位,乃至民权包括睢县党史中第一位牺牲的抗日民族英雄形象,更重要者则是让现在的年轻人明白当时革命的复杂性和艰难,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才是当今我们开展党史教育学习的目的之一。如果哪位党史爱好者愿意对此一探究竟,不妨向省市社科联课题规划办申请课题经费进行调研,一定会得出满意的结论。
再说就在这次抗日救亡青年训练班之后,中共睢县党组织委派李省三在睢县县城西关外以刘庄为据点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李省三以其当时在睢县尤其教育界人所共知的威望,并通过多年建立的地方关系,据《百度百科·李省三》词条和相关回忆录可知,很快就发展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一支武装。这是李省三在其短暂人生历史上所作名垂青史的又一件大事。
遭遇伏击,出师未捷身先死
李省三公开拉出抗日队伍之后的几件轶事:
其一据民权县志《人物》645页记载,李省三在刘庄一次审问奸细时,那个奸细猛然跃起企图夺枪反抗。由于李省三敏捷迅速予以制服,致使奸细夺枪的阴谋未遂。
其二据《睢县英烈·李省三烈士传略》记载,有一次李省三发现睢县的教育局长赵锡彤携带教育经费私奔老家民权,于是,他就随后跟踪10余里并将500银元索回以济军需。而这500银元,足够当时他们200人的部队食用半月时间。
其三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三门峡市长吴守训的儿子回忆父亲说:“1938年5月30日,睢县沦陷。根据姜朗山、李省三的安排,我父亲和孙其昌在大徐楼一带,组织了80余人的武装,带着武器,到杞县韦庄寨加入了吴芝圃领导的睢杞抗日游击大队,父亲任2中队副中队长兼3排排长。”
1938年5月中旬末,徐州沦陷。下旬,日军从徐州方向而来大举进攻豫东。29日,国民党第八军长黄杰部不战而败走商丘。随后,日军在30日进攻睢县东关时,负责守卫睢县的黄杰所属旅长叶赓常竟化妆逃走汉口。接着,日寇长驱直入侵占了睢县。31日,睢县县城彻底沦陷。日军侵占睢县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009年底,远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笔者电话问候并采访居住在中州古城的李省三长女。她告诉我说:那时,因为李省三抗日被汉奸告密的缘故,李省三父母及其兄长家族在睢县城东关内的住宅,被日军付之一炬。烧光的并不仅只日常家具用品,而且更有很多珍贵书籍。
在此背景下,1938年5月中旬由河南省委特派任中共睢县县委书记的张辑五和时任中共睢县县委委员的李省三等集中初编的抗日队伍,奉命从睢县城西的刘庄撤至睢县西南长岗附近的西陵寺、船李村和英王村一带。当时,张辑五,李省三和姜朗山等都住在船李村的共产党员李青山家。就在6月10日睢杞抗日游击大队在杞县大郑庄正式成立后,为迅速扩大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李省三决定把此前和下属亚振声共同组织的,位于他曾任区长的睢县城东北董店和伯党(现在的民权县伯党,当时归睢县董店区管辖)一带的抗日武装,带领到睢县西南的船李村和吴芝圃直接领导的睢杞大队以及姜朗山领导的抗日队伍汇合。
当时敌我斗争非常尖锐复杂,汉奸土顽势力活动猖獗,竭力破坏我抗日武装的成长和壮大。综合睢县县志《人物·李省三》和《睢县英烈·李省三传略》以及王广文回忆录等记载:因为李省三此行必经土匪汉奸霸占地盘,有着很大危险,因此,张辑五就劝阻他说:“这个主意很好,但是现在日军西犯,情况不明朗,你从敌占区经过太危险。不如再等几天派人送你一块回去”。但是李省三发展抗日武装心切,他在国难紧急关头,已完全置自身生命安危于度外,就没有听从张辑五对他不要单身前往的劝阻,并说:“我人熟地熟,沿途都有落脚点。再说,那是刚成立的队伍,时间久了就会散失,事不宜迟。另外,我到那里还可以再组织一个大队带来。如今豫东沦陷,人民受苦,我心急如焚呐!”
在当时我睢杞大队抗日武装和日军以及张心贞土顽汉奸武装两种队伍对峙,根本不可能带着队伍前往伯党将当地抗日武装带出的情况下,李省三就只能冒险单独前往。张辑五认为李省三的话很有道理,最终也就同意了他的意见。李省三于1938年阴历5月15日(阳历6月12日)的晚上出发。当时,他腰插双枪(此内容为李培棠于新世纪初出差北京时,向时任民权县伯党乡李洪庄村委支部书记的王传祥所说,王传祥又于2009年12月中旬,在南疆将此内容告诉笔者),轻装一人连夜骑车经杨楼,绕道睢杞边境往伯党一带赶路。不料此行竟被地方汉奸民团顽匪、睢县的长岗伪区长张心贞探知。
这是因为,当时姜朗山的姨夫李传席虽然是同情抗日的士绅,但他同时也和长岗土顽区团长张心贞私交甚笃。而张心贞却对李传席资助抗日早就心怀不满。于是,张心贞就派心腹李化龙诡称避难住在船李村的李传席家,专一监视李省三和姜朗山的动向以秘密刺探军情。就这样,李省三的行动被李化龙迅速密报给张心贞。张心贞知道李省三回家乡再扩大武装的消息后,更加害怕共产党抗日队伍的发展,李省三要带来一支抗日武装,还有可能除此外再发展更大的武装,这还得了!为阻挠和破坏李省三发展更强大的抗日武装,于是,张心贞他们就紧急商量,精心布置如何谋害李省三。李省三当时在睢县抗日武装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正由汉奸土匪张心贞冒险残害李省三的行为,乃至李省三牺牲后,我抗日武装为其报仇的壮举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彰显出来。
当李省三行至土匪汉奸武装霸占区域长岗与贾沙窝两村中间的荒僻地带时,突被张心贞部埋伏的8人匪徒截击。李省三寡不敌众,不幸遇害。就这样,年仅32岁之爱国爱民、抗日心切的李省三,出师未捷身先死,壮烈牺牲了。
报仇雪恨,无限哀思祭英烈
就在此稿写好半年后我要补充的是,笔者于2010年8月1日晚上看望居住在郑州的已届80岁的李省三长女。她告诉我们说,就在李省三牺牲的一个多月前,李省三的母亲去世。就在当时日本侵略,睢县人民危难的情况下,李省三竟没有回家奔丧。然而,在那讲究孝道的封建年代,李省三虽然没有为母亲尽孝,却最终为祖国的民族大义和解放,为国尽了忠。
李省三的长女说此内容时,除笔者之在郑州最高学府任教的三哥外,还有在郑州某大企业任总工程师的李省三长女的三子,以及李省三长女的四子,空军某部军转少校,另有在郑州某报社工作的笔者的侄子。
再说李省三遇害之后,张心贞部的汉奸土顽不仅掠走李省三的20响驳壳枪,而且又极其残忍地将李省三碎尸,并抛进水坑和庄稼地里。两小时后,被驻扎在徐楼的姜朗山和时任二中队副队长的我方人员吴守训知晓并率员奔赴现场。我党同志为寄托对李省三的无限哀思,含愤致哀,置棺殓尸先安葬了烈士忠骨。《睢县英烈·李省三烈士传略》说:“李省三大才未尽,盛年遇害,实为惋惜。”当时,省委委派到该地区领导我党抗日工作的中共豫东特委书记也是李省三的老朋友吴芝圃获悉后,不胜悲愤。为给李省三报仇并凝聚抗日力量,他们当即研究决定,调动睢杞大队包括其他可以调动的所有部队,攻打盘踞睢县西南长岗的汉奸顽匪张心贞部,扬我睢杞抗日武装军威。12天后(6月24日),吴芝圃等在队伍出发前,在英王村主持追悼李省三烈士大会,以作战前动员。
据有关资料知,参加此次战役的我军官兵约400余人。除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豫东特委书记兼睢杞大队党代表吴芝圃外,还有王海山(省委特派,时任睢杞大队队长,后任三支队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副省长),孟海若(省委特派,时任睢杞大队副队长,后为三支队副司令,再后来为烈士),王静敏(省委特派,时任杞县县委书记兼一中队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民航总局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张辑五(省委特派,时任睢县县委书记兼二中队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局秘书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等),郭景尧(曾任睢县县委委员,1941年牺牲),姜朗山(时任睢县县委委员,解放战争后期失踪),谭志正(时任睢杞大队一中队队长。笔者对其后事不详),王广文(时任二中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为大校),李寿山(李省三的朋友,当时我党的统战武装二团队队长。笔者对其后事不详),吴守训(时任二中队副队长,后任新四军四师营长,华东军区战斗英雄,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三门峡市长),任秀生(睢中学生,1938年只有15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李培棠(时任二中队副班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电力工业局局长等职,后新时期享受副省级待遇。据李培棠《战斗在豫皖苏边区》回忆录可知,他参加这次“报仇”战斗时,才刚刚加入我党领导的这支队伍约10天左右时间)等,都参加了这场消灭伪顽汉奸、为李省三烈士报仇的长岗战斗。除以上人员外,根据以上所述情况和当时具体情况推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商丘专员的任秀铎,新中国成立后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的白辛夫,都应该参加了这次为李省三“报仇”的战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韩达生正在洛阳地区任中共宜阳中心县委书记,因此,他没有参加这次战斗。
在战前的追悼动员会上,站在麦场石磙上的吴芝圃用肝肠寸断的话语详述李省三遇害的经过和惨状。我睢杞大队抗日官兵无不义愤填膺,他们悲愤地举枪高呼:碎尸万段张心贞,坚决为李省三烈士报仇!战士们泪水未干,就臂缠白纱,几百人兵分四路,兼程前进,直抵长岗。
当时吴芝圃和王海山等研究后部署:由谭志正率领的一中队攻打东门,王广文率领的二中队攻打南门,姜朗山率领的 “特种工作团”独立部队攻打西门,我党统战的李寿山率领其二团队攻打北门。
虽然当时长岗镇修有防御工事,墙高壕宽,更有张心贞自谓“平原金汤”的三四百土匪守卫,但是怎敌满腔愤懑欲报血海深仇的我睢杞大队战士步枪和机枪的勇猛攻击。一时之间,随着四门枪声大作,敌人的嚎叫声也响成一片。经过激战,敌人终于不能支持并退进寨内。于是,我睢杞抗日游击大队就势攻入其中并把张心贞等压缩到东门里一个四层炮楼的伪区部大院内。在几次强攻未克的情况下,为减少我军伤亡,吴芝圃遂又决定部队暂时围而不攻。在围困汉奸敌顽三天两夜后,民团顽敌水断粮绝,竟有喝污水马尿者。张心贞看大势已去无法坚持,在佯装投降派人谈判欲刺杀吴芝圃未遂黔驴技穷后,就挖地洞于27日的黎明前逃脱。
据有关资料可知,此战毙敌二十余名,俘敌三四十人,缴获长短枪四百余支,子弹二千余发,自行车十三辆。尤为应该记载的是,在这次长岗战斗之后,人民群众纷纷要求抗日,参加我党领导的睢杞大队。一时之间,我睢杞大队又增加了几百人。据睢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相政所写《红色睢县,光辉历程》可知,彭雪枫将军后来夸赞此战说:“吴先生振臂一呼,千百万群众便揭竿而起,风起云涌啊!”
在吴芝圃率领睢杞大队全体官兵为李省三报仇的战斗打响后,因为当时消息闭塞的原因,远在李省三家乡约60多里距离的李庄李氏宗族才得知此消息。他们闻讯非常感动,经族人共同研究,由其大哥李进贤负责,立即联络相关亲戚和族人携枪械物资等星夜徒步前往支援。遗憾的是,待报仇“志愿者”们赶到长岗时,这场在我党领导下歼灭张心贞顽匪的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长岗这场战斗的重要意义,不仅只为李省三烈士报了仇,更重要的则是扬了我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武装的军威;尤其是我睢杞游击大队在长岗为李省三烈士报仇胜利大捷之后,我党新成立的睢杞游击大队在此战斗基础上,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迅速得到更大发展。据李培堂《战斗在豫皖苏边区》回忆:就在此之后的7月初,中共豫东特委在杞县付集“伊东花园”召开军民大会,庆祝长岗的战斗胜利,宣布部队整编。这就是在睢杞大队的基础上,成立第一战区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吴芝圃任司令,王海山和孟海若任副司令,王静敏任政治部主任。
这支部队在吴芝圃的率领下,在豫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连连取胜,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至1800人。根据党的指示,这支部队于1938年10月11日与彭雪枫、张震率领的“游击支队”和萧望东率领的“游击支队先遣大队”在河南省西华县的杜岗会师,并经党中央批准合编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吴芝圃任副司令。后来,又发展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吴芝圃任政治部主任,张震任参谋长。这支部队,成为豫苏皖边区抗战的主力。而在我党领导下,始终坚持在现在睢县、民权县地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并发展壮大的,则是王广文和李培棠分别领导的活动在睢县的30团和克威县(当时为纪念唐克威烈士而命名的县,实为现在民权县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和睢县东北如董店的部分地区和宁陵县西北如罗岗的部分地区)或睢宁县的游击大队。
2008年,已经享受副省级待遇并且已届90以上高龄的李培棠在谈起李省三牺牲时,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潸然泪下说:他贡献大啊!也牺牲的悲壮啊!由于李省三当时长期为我党地下工作做出巨大成就,并于抗战开始时在睢县的创建性杰出贡献,尤其牺牲的惨烈悲壮,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就被列入“河南省著名烈士英名录”。据请教民权县政协有关领导并查网上资料可知,2005年6月,民权县政协编辑的《民权名人》,李省三榜上有名,其生平材料后来也挂在民权县委宣传部网上,在百度点击李省三可以看到。当然,李省三的出生年月有误,不是1900年,而是1906年。
李省三牺牲后被我党抗日武装人员暂且安葬于当地,后则由其长兄李进贤负责,将其忠骨迁葬于距原葬地大约60里远的老家,现在民权县伯党乡东南之李庄的东北角祖坟。
李省三多才多艺。2012年3月26日,我将此稿发送给远在洛阳的侄子李大鹏。3天之后的29日,他给我回信摘录了退休在商丘第二(民权)师范的睢县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康化民于1984年给我长兄信中的一段原话:“远在三十年代在睢县(按即刘庄)任教时,即与省三公过往甚密,且与雁冰同校授课,一切往事历历在目。记得在一次公演话剧中,省三公对我印象最深,在《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中,他饰演安重跟,感情充沛,形象逼真,爱国热情博得观众共鸣。他善演讲,对当时的革命工作卓有贡献。而今,缅怀故友,不禁凄然。”能够回忆李省三这样细节的前辈,今天已经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因此记录在此。我的侄子李大鹏在我长兄过世26年后的今天,依然保存着这封不可多得的珍贵家书的原件,并摘录发送给我以上内容,对此我更忍不住内心凄然。
李省三牺牲之后,其夫人和子女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照顾:李省三夫人孟雁冰女士于1950年3月被安排在河南省图书馆工作。李省三共有三男二女:长子李羽和次子李祥琪分别于1949年和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李羽后被派往前苏联留学,新时期为中国病毒学会副会长。次子后为军转医务干部。三子李祥仪为响应党的祖国钢铁事业发展号召,于50年代中期考取北京钢铁学院并研究生深造,后为北京某重点高校博导。长女生前长期在郑州和某大型国企任总工程师或团职军转干部的几个儿子居住一起。季女为医生。2005年,在纪念李省三诞辰100周年前,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其五位子女在当地党组织、同族亲属和村委乡邻的支持帮助下,为其立碑于民权县伯党乡东南李庄的李省三墓地,以祭忠魂,永志怀念。
为学习党史以及清明节祭奠李省三烈士,民权县委县政府于2020年根据上级精神要求,决定在民权县伯党乡李洪庄村李省三墓地建立李省三烈士陵园。在县委的重视和领导下,李省三烈士陵园终于在2021年3月底落成。4月1日,商丘市人大副主任兼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县委副书记蔡勇,县人大主任周燕,县政协主席周明河等,率领民权县各委局领导和伯党乡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民权县师生代表,李省三家乡的后人等约200人,在李省三烈士陵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党史学习教育和清明节祭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