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云,常住北京。著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范曾新传》《贾平凹美术论》《忽培元浅论》《王阔海新汉画初探》等书。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北京周馆筹委会秘书长。
应《范曾新传》责编李女士之邀,我写下《范曾新传》题外话。从发起范曾研究会,13年来,我撰写《范曾新传》故事背后的苦辣酸涩一言难尽。为此,《范曾新传》最后一个责编李女士多次鼓励我把这些成书背后的精彩故事写岀来。
其实,在我为范曾写这部“树碑立传”的书,充满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尤其是写名人范曾,如何定位范曾形象很重要,无论是我写“范曾”为当代大儒,书画巨匠,艺术评论家,或诗人,国学大家等都不算什么。我想阐述的是唯有写名人范曾太难!
何以“太难”的真相,遭受一些人讽刺打击不说,还在军事博物馆活动的饭局上一老将军,听说我也在这活动上,委托一媒体人叫了我,陪老将军用餐。刚坐到老将军用餐的领导席上,老将军就用质疑的口气问我:“听说你是范曾研究会发起人,我想问杨会长范曾有什么好研究……”。
前些年,还有朋友提醒我:范曾是名人,还需要你来宣传云云。朋友们说归说,可我生性骨子里有种犟劲儿,看好的事只管做。首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在北京华膳园大酒店举行引起反响,好评如潮。日本《关西华文时报》还为范研会发了一个整版新闻叫“世界华人春晚组委会暨范曾研究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范曾新传》初稿11万字,当我寄给一家出版社就引发很头痛的事儿。单是书稿老编审(称他A编辑),批注约两万多言,指岀他们的润色方案、和市场营销等,我们就捆绑一起两年多。A编辑还信誓旦旦对我说,如按我们的策划方案,可以带你去范老师碧水山庄的画室云云。由于A编辑在我叙述的章节上加进一部分评论性文字,我们就自然发生分歧,也搞的我撤稿不是,不撤稿也不是。
A编辑说:范曾并非因自身价值的盛名与影响力使得“范曾热”持续火热经久不衰,而是受外力托举获得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如社会变化的转化,则偶像的神话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也让范曾坐在历史的正常位置上。但无论是极力推崇或有意贬低,都说明范曾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符号真实的存在。准确的说,要把范曾学(简称“范学”)搞岀特色和影响力确实太难。因为范曾会通中外,融贯古今,又书画巨匠,当代大儒。同时代能与之比肩者几乎寥寥。何况范曾著作超身,引经巨典,国学讲座,海内外学界无人不晓。甚至中国老百姓通过朱军主持的央视《艺术人生》,更是对范曾赞赏有加。从而“范学有道”也出现了“范学热现象”。它不断回归范学本体的永恒。而这一永恒是相对于范曾诗书画而言。当范曾的诗书画成为永恒乐章踏入河流,爬上山峰,走过艰辛与幸运的流淌,却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叶轻舟。而在这死死生生,又生生死死中蜕变成“范曾现象”缩影的文化价值。突出表现为重塑“诗魂书骨”,彰显着范曾对“回归古典,回归自然”改造并开创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先河。它的特点来源于范曾对中华文化整体发展的深入分析,主要归纳在思想进化领域以个人为“范学有道本体论”,和以“考证范学有道的九种方式”,以及“范曾书道",“范曾之道”等,并注重在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分析,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范曾为摆脱凌驾于自我和“宇宙观”之上的权威性话语,重新“佐证”当代大儒范曾的历史地位,以期实现“范学”研究的重新整合……直到《范曾研究》遇到瓶颈,也不足以笼罩研究界对范曾的重新审视。
我与A编辑僵持归僵持,但我也不能说A编辑把他对范曾看法的观点,加进《范曾新传》中有什么不妥,但这类带有评论性文字的语言,加进书稿中多了,我感到“评论”的内容冲淡了我书稿原来的布局与整体之美。
而我又一时半会驳回不了A编辑的一片“好意”。经不住朋友推荐第二家出版社,岀现了另外版本的“策划方案”:让精简到93000字,把每章的标题也重新搞岀刺激眼球的标题,及每章前增加了一段注解文字。光是范曾与他粉丝“那些事儿”又在内容上增加了新的故事。这其中,还不包括评论界那些大咖对范曾的“评价”,以及范曾的八卦新闻,花边新闻,或者说范曾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这也是《范曾新传》三家出版社撞车的原因。
为何岀现三家岀版社撞车?
起源于第二家岀版社B编辑,他请我吃饭,顺便让他多年同事李美女陪我,也是无意中在这饭局上,第二天就出现李编审约我谈话的神话故事。
之所以说李编审约我谈话可称为一个“神话”。因为我们在谈《范曾新传》的话题时,我惊讶于李编审为何对范曾的事情知道的那么多?起码说,她对范曾的关注与追星程度上,是我汗颜的无地自容。她在谈了范曾的书画之后,又谈范曾的诗词,散文,还当场给我背诵了范曾的诗词名篇《炎黄赋》和《莽神州赋》,简直让我聆听得如醉如痴,真的被李编审给补了一堂关键重要的洗脑课。庆幸的是李编审那天对我们谈话《范曾新传》的话题还作了全程录音,很快把这个谈话“神话”整理成文章发我,我才意识到李编审的良苦用心。
按李编审说:我给你谈了这么多关于范曾的话题,这都是人性体现所张扬的范曾神话,也就是“范曾神话”的猎奇心理,读者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范曾故事上,去深刻地了解范曾本身携带的名人爆点,名人话题。
范曾老师是很有争议的巨匠书画界名人,又一直活跃在中国文化的风头浪尖上。对不对?读者喜欢看范曾什么?读者不喜欢看他如何有钱,如何捐款折价60多亿。读者最关心的是范曾身上这些“爆点”的“神话”色彩,你表达了多少有关含金量的范曾神话,也就决定你《范曾新传》成功率的多少,必须含括在这个中国文化界最大的神话——范曾身上。主要是:前些年范曾在荣宝斋举办迎新春画展,不到半天时间被抢购一空,范曾就收入三个亿。像这画坛神话,只能岀现在范曾身上,除此之外,也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比肩先生的……
李编审说:名人身上发生的很多故事都是广为流传的,但这也会造成故事内容的同质化,也就是说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那这时的《范曾新传》就要选择范曾身上的小故事,进行与众不同的筛选再筛选,在深入到你命名《范学有道》话题上,这个也可以成为你写大范曾的“爆点”。但要根据你搜集的素材,如何把“范学有道”或者“范学有道本体论”推向纵深……只因范曾身上的爆点太多,比如范曾“三年画一楼,两鬓染秋霜”这话题,看你选择什么角度写,写岀什么效果的神话,这你不能否认范曾吧?为什么这个爆点,又岀现在范曾身上成为了神话?你能悟岀我这话题的煽情性,还可以吧!
甚至以范曾诗赋,国学,婚姻,情感,哲学,美学,事业,那么当我们选好要写的主题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选择素材加工出范曾不仅仅是一种书画历史,更是以书画历史的活生生现实成就了一个“当代大儒范曾”,而现在对解读“大儒范曾”也成为中国文化史的关键组成部分。
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回到范曾倡导的“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范曾的绘画特征是以超前性,寓言性和新古典主义深入历史本质的内核。范曾为了探索新古典主义绘画,试图通过史料考辨重建“大美不言”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感激之心。由此,可以成为范曾美术结构对“范学”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是越文化或跨越“范学”文化倾向的回归古典,回归自然。
从80年代范曾第一个把中国画带出国门以来,范曾的诗赋、绘画、国学等方面就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艺术都不可能只限于在本国范围内,中国书画艺术更不例外。由于范曾“绘画的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原因,如果把它隐喻在《范曾新传》的故事章节中,却有一番特别的意味。在这一隐喻中,“墙内”和“墙外”顾名思义是指校内与校外,校外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因此,大部分画家在国内是默默无闻的。这就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容易成为一种“常态”,而且越优秀的画家,这种现象会越明显体现出绘画领域的“范曾现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气场”都很足的范曾,具体到他的“墙内”与“墙外”之别,既有范曾表征的咄咄逼人实力,也体现了范曾走岀国门带来的国际声誉誉满天下。
范曾的爆点体量水平,也容易在国内有一定显示度,就不可能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偏偏范曾当时在国内体量不大或偏小的原因,就在国内贡献的显示度不足,却更容易出现走出国门就“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了范曾现象一个必然出现的画坛佳话。
通过对李编审谈话的启发,我很快在半月后收到她对《范曾新传》的处理与修正结果。以此,来比照前两任书稿的编辑,就数李编审处理结果我最满意。也自然岀现了《范曾新传》三个版本的清样书。
可是,都没有正式岀版,也是源于我把三家岀版社经过权衡考虑后让李编审岀版,而又因为书稿著名权的事。她说,要加上她的名字。我一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了气话,也伤到了李编审,冷了一段时间,对任何人也不想再提这窝火的事情。因为,必定与李编审处了两年多时间,我可以容忍她的自私与无理取闹,但原谅不了她的霸道及恼羞成怒。我们一边冷战着,我一边冷静地总结三家出版社处理的“亮点”与各自的特色,这样不是更好吗?
我内心已下决定,不全情投入如何能把《范曾新传》的事情做好?我也明白,时间才是最大的机会和成本。2023年,如果打起精神剩下的都将是一个艰难孕育的过程,是尽可能地运用语言而实现“树碑立传”的文本生成,这是身体在行动中“无碍束缚”下创作出传主(人物)还原的真实,将意味着一部传记作品一方面表现为把语言当作事物(或人)来运用挖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经验背后的故事性、整体性被打碎来归纳整合“大儒范曾”的审美语言,其《范曾新传》故事的背后,将折射出更多光芒。
新传作者研究范曾13年被著名评论家周思明誉为范研范学集大成者——是国内全面,系统,精密地开启《范曾研究》课题的第一人。按作家圈的劳动模范,岀版15本学术专著的评论家马忠评《范曾新传》认为,范曾的狂之所以为“狂”,他是在于狂的相对性,而不在于狂的表面教化作用,粉饰了范曾诗人个性的狂傲拨尘……
如果范曾在学术上的狂与另类,是他本身对狂有所调整的变相自信,但绝不仅是岀自范曾的自信,在这里作家还写岀了范曾狂中带有理性深处真正所思的凛然奔逸之气。按此标准范曾狂的“成色”,介于他瞬息万变蕴藏着太多的大隐条件呈现出狂的品格和底气,我确信范曾狂傲的自信是与民族情结的精神灵魂相渗透于范曾生命底蕴的真谛,亦非常人所尽道,他的狂可以理解为狂的靠谱与真诚,这时的“狂"可以称得上真狂大才!
《范曾新传》中写范曾狂的宏论,采用的文化复活一个“狂傲之士”的范曾,使无声的中国书画成为有声的狂傲书画神话。它体现范曾狂傲磅礴的个性精神,文学表达的形态与价值构架高涨时代的生机,使范曾这样一个特别的文化现象,弥漫着一种人文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范曾奉为中国最后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狂人!